003版 观点

讲清形势凝聚生态文明建设共识

《中国环境报》(2025年07月30日 第003版)

  ◆王欣

  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强化生态文明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通过高质量新闻发布来扩大生态文明主流舆论场。

  近年来,各级生态环境部门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在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回顾以往的生态文明宣传,主要为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而形势宣传相对而言还做得不够。《指导意见》要求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宣传正合时宜、直击重点,能够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和公众认清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找准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焦点,进而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

  开展形势教育是当前阶段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和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显著提升,森林覆盖率稳步增长。然而我国工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等问题使得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处于高位,少数地区污染天气时有反复,部分流域的水污染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生态系统依旧较为脆弱。部分地方担心暴露矛盾和问题影响属地形象,对形势宣传态度回避;即便谈及生态环境形势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往往三言两语“简而言之”。实际上,只有加强形势宣传,使政府相关部门和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复杂形势的严峻性、攻坚克难的艰巨性、久久为功的长期性有准确而深刻的认识,才能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

  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宣传要“明势、识理、聚力、导行”,通过讲清保护成效、当前形势以及实践路径,揭示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体利益的关联性,从而撬动公众的行动力,更好地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共治格局。

  要讲清保护成效,坚定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身边触手可及的变化最有说服力。各地可围绕本地政府制定实施的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收集整理生态环境改善的影像资料和监测数据,通过今昔对比,让公众更加直观地感受生态环境的变化。同时,还可以通过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方式,让亲历身边生态环境变化的百姓畅谈体会和感受。对身边实实在在的保护成效进行广泛宣传,让公众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能够进一步坚定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念与信心,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讲清当前形势,强化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既要分析全球形势,让公众了解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加快、海洋塑料垃圾泛滥、海水酸化等现象,也要分析国内形势,揭示部分行业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强度高等现状。各地应重点分析本地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围绕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人口分布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方面,阐述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短板,制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面临的风险和压力,让公众对身边的生态环境有相对全面准确的了解和把握,从而激发每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大家自觉投身生态环境保护行动。

  要讲清实践路径,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开展形势宣传,说一千道一万,“干”才是关键。对于如何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对象不同涉及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对各级政府而言,务必认清生态环境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底线和根基,要抓住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契合点,立足本地实际,将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发展评价体系,在项目审批、产业布局等工作中让保护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对工业企业而言,要把降耗减排与经济效益摆在同等重视程度,优化和升级生产工艺,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提升绿色竞争力。对公众而言,应培育绿色生活方式,优先选择绿色消费,做绿色出行的自觉践行者,主动进行垃圾分类,重视资源回收,参与公众监督,积极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宣传既十分重要又很有必要。各地应充分发挥形势宣传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引导人们辩证看待生态环境变化和问题,提升系统思考和综合判断的能力,主动优化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更好地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广泛凝聚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