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执法战高温有何妙招?
近期,高温高湿天气持续影响许多地区,形成了“桑拿天超长待机”的极端状况,在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同时,也给一线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的工作带来了挑战。
高温天气下,科技监管平台的作用更加凸显。一线执法人员可以合理使用在线监测、分表计电、远程监控等科技监管平台,密切关注企业生产、治污动态,对重点污染源进行非现场监管。这既是助力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无事不扰”、严控入企现场检查频次的涉企监管要求,也能避免执法人员经常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此外,还可以调整工作人员下基层的时间。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应企业要求“面对面”指导帮扶等事项难免需要执法人员到一线开展工作。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可通过协商实施“晨查”“夜查”以及灵活安排入企帮扶时间等具体措施,避开高温时段,优质高效推进相关工作开展。
执法人员在突发环境安全事件应急处理、调查环境违法线索、查处群众信访举报案件等工作中需要随时出动,顶烈日、冒酷暑在所难免。这就需要各单位将防暑降温科普教育融入日常,引导一线执法人员加强自身防护意识,如大汗淋漓情况下不要骤然进入低温室内、不要用冷水洗头降温、不要畅饮冰水等,以健康的身体、饱满的状态投入工作。 ——郭运洲
把绿色理念“播种”进田间地头
笔者曾多次为本地农业干部学校学员讲授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方面的课程。每当有学员学以致用,笔者都深刻体会到,向农民宣传绿色转型,关键不在“讲得多好”,而在“帮得多实”。
农民最认“实在账”,那就用收益说话。普通大米批发价为2.5元/斤,打“丹顶鹤之乡”生态牌的绿色大米能卖4元/斤。大丰农场养猪场粪水进沼气池,沼气做饭、沼渣肥果园,种出的“零化肥”水果每斤能多卖3元。当农民发现少用化肥能多赚钱,自然会主动拥抱绿色理念。
给农民讲技术,最怕他们“听不懂、学不会”,所以要教学了就能直接用的方法。讲绿色电商时,可以在直播中对比普通米与生态米的价格,推广用可降解袋装货来强调环保。推荐使用太阳能杀虫灯替代农药时算清账:“花200元购买后能用5年,比每年买500元农药划算。”菜农实践起来很容易就能看到“虫少了、钱省了、菜价高了”的变化。
看得见的榜样比书本案例更有说服力。讲生态循环种养时,可以带学员参观建湖“稻渔基地”,稻田养鱼,鱼吃虫、粪肥田,不用农药化肥就能实现稻谷和鱼双丰收,亩均收益比单种稻谷多收入3000元。
把“环保”变成“摸得着的收益”,把“技术”变成“伸手就能用的方法”,把“榜样”变成“身边的示范”,农民就会主动行动起来,种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好光景。 ——周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