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土壤pH均值提高0.93,养分利用率平均提高10.6%,蔬菜产量平均增长22%……”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日前公布了井冈山农高区千亩蔬菜示范基地的最新试验成果。
研究成果显示,历时3年,经过9家科研机构、百名科研专家的协同奋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南坡耕地红壤退化阻控与产能提升综合技术模式与应用”项目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我们利用科技手段抑制红壤酸化、增强土壤肥力,保护粮食‘生命线’,更有效地支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邱才飞如是说。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邱才飞介绍,江西红壤区面积占全省土壤面积的70%,是全国面积比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红壤地区。近年来,红壤酸化问题日趋严峻,成为制约南方红壤区粮食生产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
“南方水热资源丰富,耕地生产潜能巨大,但因施肥不科学导致的土壤酸化、板结等退化问题严重,成为限制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作为项目牵头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李九玉道出了攻关的紧迫性。
2022年,“江南坡耕地红壤退化阻控与产能提升综合技术模式与应用”项目立项并实施,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8家科研机构联手攻坚。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壤学家张佳宝介绍,整个项目分为5个研究课题,已取得重要突破:构建了酸化预测模型与决策系统,创新土壤—作物综合管理控酸技术、酸蚀水肥协同与肥沃耕层构建技术等,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1项,立项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4项,获批部、省主推技术7项。
实践成果同样丰硕。邱才飞说,如今,井冈山农高区千亩蔬菜示范基地每年可向吉安及周边地区供应时令蔬菜150—200万公斤,年产总值超过500万元,打造成为科技赋能南方红壤治理的样板区。
张佳宝说,未来,将对项目研究成果进一步总结提升,形成理论与技术层面解决土壤酸化问题的标志性成果,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刘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