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法治

既保障工程进度 又不干扰居民生活

深圳南山打造“宁静工地”示范样板

《中国环境报》(2025年07月30日 第006版)

  ◆本报记者 刘晶 通讯员 曹珏

  在城市更新与建设的浪潮中,如何在保障工程进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噪声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干扰?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在强化环境执法,着力化解居民信访投诉的同时,积极推广“宁静工地”理念,一批示范项目为居民守住“耳畔的宁静”,也为破解城区施工降噪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工艺革新科学布局

  降低噪声影响

  通过工艺革新,城区施工可以在保障效率与安全的同时,减轻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七街坊联建大厦项目是南山区打造的新技术新产业创新研发联合基地。项目采用低噪声施工设备,用新能源车辆进行场内运输及作业,从源头削减传统燃油机械的轰鸣噪声影响。

  在繁华城区进行的老干部活动中心拆除重建工程,紧邻居民区,安全与降噪成为首要挑战。

  在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项目精准选用静态爆破工艺。该工艺利用可控的静态液压膨胀力破碎岩石或混凝土,规避了传统炸药爆破及冲击性拆除方式的安全隐患,显著降低了对复杂防护措施的依赖。其作业过程无震动、无冲击波、无显著噪声、无粉尘弥散、无飞屑碎石飞溅,从源头上消除了对周边环境的干扰。

  此外,项目构建了系统的噪声管控方案。为切割机加装隔音罩,为空压机配备定制化隔音罩,显著降低作业噪声;在土方开挖阶段,于作业区上方架设固定跨天幕,进一步阻隔噪声传播与扬尘扩散。

  噪声控制不仅依赖于机械设备或隔音材料,空间布局也能高效控制噪声。

  西丽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深谙空间布局对降噪的重要性。工程实施“动静分离”布局,将低噪声的员工生活区、办公区前置至居民区侧,形成“噪声缓冲带”,而将高噪声工艺设备集中设置在基坑核心区,最大化拉大与居民区的物理距离。在靠近居民区一侧,设立高度超过常规围挡1米的文化长廊声屏障,不仅有效阻断噪声传播路径,更将冰冷的隔音设施转化为具有文化气息的景观。对无法远离周边住宅区的机械设备加装隔音罩;混凝土输送泵车设置移动式混凝土降噪棚,进行隔音独立作业;钢筋加工、木工、切割、破碎工艺设立于半封闭钢筋加工棚内进行。

  西丽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还积极联动社区,结合节假日开展慰问活动,及时回应居民的疑问和诉求。

  按照标准科技“治噪”

  守护城区安宁

  “我们创新引入BIM+智慧工地数据决策系统,能够24小时实时监测施工现场噪声等关键环境数据。一旦监测值超过预设阈值,系统将立即发出警报信息,并推送至管理人员,实现噪声问题的快速响应和精准处置。”沙河水质净化厂建设工程工作人员李师傅介绍道。

  科技“治噪”是深圳噪声治理的特色,为加强施工噪声管控,解决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噪声问题,深圳市发布了国内首个建筑施工噪声智能防控地方标准——《建筑工地施工噪声污染智能防控技术规范(DB4403/T 613—2025)》(以下简称标准)。

  标准共计九章,规定了建筑工地施工噪声污染智能防控体系的监控网络建设、管理平台建设,以及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数据处理与评价、告警研判和评估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已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

  标准形成了一套由多级监控网络和管理平台组成的施工噪声污染智能防控体系,监控网络由噪声自动监测、音视频监控、施工状态监控等单元组成,通过监控网络各单元进行数据采集,由管理平台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实现自动监控、智能研判、可视化评估、自动告警等功能。

  面对辖区在管工地多达200余个的实际情况,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南山管理局联合南山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深入挖掘辖区各部门布设数字化硬件设施的多功能应用场景,打造“生态天眼”,通过“高空俯瞰全域、地网感知细胞、数据驱动治理”,探索建筑施工噪声、扬尘防治领域的非现场监管新路径。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直接关系城区环境品质和千家万户的幸福感,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南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们引入‘生态天眼’智慧化监控平台,不断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宁静工地’的实践在南山区多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