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浩
6月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举办的2025(中国)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上,来自吐鲁番的冷水鱼产品展台前格外热闹,这份诞生于“热极”的“冰鲜”,以强烈的反差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提到吐鲁番,多数人第一反应便是热。吐鲁番有“中国热极”之称,夏季气温常突破40摄氏度。而三文鱼是典型的冷水性洄游鱼类,喜欢栖息在水质清澈、溶氧量高的水域,适宜水温在10摄氏度至18摄氏度之间。在较为极端的气候条件下,三文鱼是如何安身的?
好水才能养出好鱼
吐鲁番是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多风少雨,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极端干燥。这里年平均降水量远低于蒸发量,水资源紧缺是制约当地发展的一大瓶颈。
近年来,干旱少雨的吐鲁番在管水治水方面下足功夫,通过一系列精准有效的举措破解水资源制约难题,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火洲坎儿井三文鱼养殖基地,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艾丁湖镇大草湖区域。从空中俯瞰,鱼池星罗棋布,银白色的三文鱼在池中游弋。三文鱼能在吐鲁番高温环境中成功养殖,背后的关键,正是优质的水资源。
生态环境部公布的今年1月—6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显示,吐鲁番在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好的前3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位列第一。
这份亮眼的水质成绩单,源于吐鲁番对水资源治理的系统谋划与精准施策。当地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统筹做好节水、蓄水、增水、调水“四篇文章”,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一方面,通过“三水统调”“两水统管”,实现对有限水资源的精细化配置与保护,从源头破解水少难题。另一方面,在开源的同时,更注重“节流”与“防污”,实行全链条管控污染。
农业用水方面,大力推进葡萄高效节水改造,有效节约水资源,减少对地表水的过度依赖,保护地表水生态平衡。
水污染防治同样不留余力。当地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持续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积极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严格规范入河(湖)排污口审批管理,从源头控制污水排放。
同时,着力提升重要水源地水质监测自动化水平,推进鄯善县柯克亚河地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和托克逊县县城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项目。
这一系列举措,让吐鲁番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成效显著,水质持续改善,为特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确保养殖废水达到农田灌溉标准
为了守护好这份来之不易的水环境,火洲坎儿井三文鱼养殖基地负责人浮光斌向记者介绍,基地采用陆基过水养殖模式:水流经鱼池循环一次后即排出,通过物理沉淀、生物处理、过滤消毒等环节层层净化,确保养殖废水达到农田灌溉标准,最终有序排入下游渠道,实现了水资源再利用和绿色生态养殖的有机统一。
“我们养鱼用的水全是地下水,常年水温稳定在10摄氏度—18摄氏度,季节变化几乎影响不到地下水温度。这个温度区间正好符合三文鱼喜冷水的习性,加上水体pH值在6.8至7.2之间,溶氧量充足,水质纯净,特别适合三文鱼的生长。”浮光斌表示。
养殖三文鱼,除了精准把控水温,水中溶氧量更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溶氧量越高,产量越高。为此,养殖场采用高效水氧混合技术,大幅提升了三文鱼产量。
“通常情况下,我们要把三文鱼养到4公斤以上才开始捕捞,这时候的三文鱼油脂含量较高,鱼肉色泽鲜艳,口感更鲜美,风味也更浓郁。”浮光斌说,“为了让新鲜的三文鱼第一时间端上远方的餐桌,我们搭建起全程冷链物流运输体系,最快48小时内即可空运至北京、上海等城市。希望借助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拓展合作,让吐鲁番三文鱼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餐桌。”
随着一系列技术的推广应用,新疆三文鱼养殖业快速发展,目前天山南北已分布有数十家三文鱼养殖基地。数据显示,2024年,新疆三文鱼总产量达到8104吨。
据公开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产发展中心(水产科学研究所)此前表示,随着养殖规模持续扩大,新疆有望在今年成为中国最大的三文鱼养殖省份,产量将达到全国生食三文鱼的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