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生态环境部近期联合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繁荣生态文艺创作”,“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文明主题文艺创作”,这为生态文艺创作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在生态文艺百花齐放的浪潮中,生态环境系统内作家投身生态文艺作品创作具有独特优势。他们身处生态环境治理前沿,对一线实践、参与人员、建设成果、问题病灶以及务实举措等,有着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挖掘到更真实更鲜活的素材。这种贴近性是无法替代的创作富矿,让生态文艺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繁荣生态文艺创作,生态环境系统内作家不仅不能围观热闹、袖手旁观,而是要自告奋勇、深度融入,多维度反映生态环保人的执着付出,多角度讲好生态环保人的风采故事。
笔者认为,需要将对生态环境系统内作家的培训帮扶与作家的自我奋力相结合,才能让创作力在双向赋能中持续跃升。
当前,生态环境系统内不少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文学功底参差不齐,且大多处于自发状态,创作内容与生态环境关联较少或因缺乏创作技巧而力不从心。这种“有资源缺转化、有想法缺方法”的困境,恰恰凸显了开展文艺创作帮扶的必要性。
协助系统内作家走出困局,建议强化创作帮扶,让原生优势转化为创作实力。加强实战化创作培训是基础,可以邀请有系统内创作经历的作家,如《三叉戟》作者、公安文学代表人物吕铮等,分享“如何把执法现场转化为故事情节”;请铁路系统作家传授“将行业术语转化为文学语言”的技巧;更要联系生态文学领域专家,解析文艺作品中如何平衡专业性、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关系。培训还要增设“案例改稿”研讨活动,如选取环保执法典型案例,集体讨论如何从“查处企业偷排偷倒”提炼出“利益与良知的博弈”等主题,提升“把工作实例写成小说片段”的实操能力。
建议健全表彰激励机制。提升生态环境部门推动生态文艺创作的重视度,建议出台“生态文艺签约作家”制度,对文学基础较好且积极参与创作的系统内作家,形式上予以认可,在参加文学培训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要推动优秀作品在期刊和网络平台上发表,或进行影视改编,每年从中评选“生态文艺佳作”进行表彰通报,不断激发创作积极性,同时增强所在单位的认可度。
外部帮扶是“脚手架”,自身努力才是“承重墙”。系统内作家若想在创作道路上走得好、走得远,还应增强内在驱动力。
生态文艺创作是枯燥的孤独的也是艰辛的,需增强自身创作的使命感,将生态文艺创作视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责任。
要保持创作的坚定性,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文学创作从来不是坦途,那些跃然纸上的铅字背后,往往暗藏着无数次的斟酌与打磨,浸透着作者自我怀疑后的坚韧与定力。因此,遭遇灵感枯竭、创作遇阻,不要气馁止步,要把思路卡顿当作深耕文字的契机,在反复推敲中锤炼精准表达,在揣摩反思中,不断校准创作方向、优化作品风格,持之以恒,必有收获。
要强化学习自觉性,持续提升创作能力。紧跟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步伐,学习生态环境领域的新理念、新知识,研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新路径,让作品更具时代性、引领性和感染力。也要学习古今中外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和技巧,借鉴优秀作品的成功经验,同时深刻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精髓,促使生态文艺作品更具文学性、思想性和传播力。
要增强创作观察力,采撷更多创作素材。如每起违法案件的摸排与查处、环境信访举报件的调查与处理、突发环境事件的响应与处置、突出环境问题的暗访和曝光……都有矛盾纠葛,都需斗智斗勇,都会高潮迭起,只要抓住引人共鸣的细节,以文学的形式生动表达出来,就是一篇精彩的生态故事。
政策东风已至,生态文艺创作的舞台正徐徐展开。当创作帮扶的“外力”与作家自励的“内力”同频共振,当一线实践的“富矿”与文学表达的“巧思”有机融合,必将有更多带着生态温度、时代厚度、思想深度的作品涌现,让生态文明的种子通过文字生根发芽,并在更多读者心中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