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林霞 通讯员李传乐
“开秧门哟!”随着一声声吆喝,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春耕“开秧门”活动在裴梅镇荷桥村拉开帷幕,一系列传统又充满乐趣的农事竞赛,如插秧、抓鸭子等,既传承传统农耕文化,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我们不仅感受到春耕的乐趣,还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参加活动的村民纷纷点赞。
地处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万年县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两万余年的稻作文明记忆。如今,这里正以“生态立县”为战略指引,将深厚的稻作文化与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生态、生态反哺文化”的特色发展之路。
稻作文化的活态传承
“这粒距今1.2万年的栽培水稻植硅体,见证了人类从采集时代到农耕时代的文明跨越。”在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博物馆,解说员手持放大镜,向参观者展示这块改写世界稻作史的珍贵文物。
作为世界稻作文化的发源地,万年县孕育了丰富的稻作文化。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是一处罕见的世界级洞穴遗址,年代距今约三万年至九千年,这里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和栽培水稻植硅体,这一发现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为稻作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证据。
为守护这份文明遗产,万年县实施了遗址整体性保护工程。“我们不仅修复了洞穴本体,更重建了周边300亩的原始农耕生态区,让游客直观感受到远古先民的劳作场景。”万年县文旅局局长王树平告诉记者。
“我们以稻为媒,借稻扬名,多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万年稻作文化,同时进一步保护文化生态,着眼长期发展,在坚守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实践,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机与新活力。”王树平说。
近年来,万年县以稻作文化IP为灵魂,实施“文化+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战略,联动神农源、仙人洞遗址,打造“农耕研学+非遗体验”文旅融合示范区,打造稻作文化研学旅游目的地。通过“农耕研学+非遗体验”模式,2024年,仙人洞遗址接待研学团队超6万人(次)。
生态价值的创新变现
通过稻作文化的“绿色赋能”,万年县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打造万年贡米等绿色生态产品。
在万年县裴梅镇的万亩贡米田园综合体,农民程道明正在田间忙碌。“我家8亩地加入了‘国企+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种子是去年的自留种,预计成熟后,会以高于一般米3倍的价格被收购,仅这一项就增收了2000元以上。”程道明笑着说。
为推动裴梅镇、湖云乡等村镇联动发展,万年县构建“万亩贡米田园综合体+古村文旅+非遗工坊”产业链,推出稻田艺术节、农耕体验等特色文旅产品,创新“国企+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共享农庄等新业态。在汪家乡新建村,通过发展多元化秧苗培育产业,构建起一条涵盖50余个品种的特色秧苗经济带。
“通过建立传统品种种植基地、开展品种提纯复壮工作等措施,万年县不仅激发了农民种植传统品种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万年县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吴卫民介绍,“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作为万年县的特色农产品,万年贡米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目前,万年贡米种植面积达41万亩,年产贡米23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长,稻米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通过“稻鱼共生”“鸭稻共育”等生态种植技术,溢价率达30%以上,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的“黄金品牌”。
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深化稻作研学的基础上,万年县充分发挥万年珠溪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全国自然教育基地”的品牌效应,巧妙地将湿地生态保护与稻作文化传承深度融合,让生态实践浸润文化内涵。
各中小学开展的“自然教育进课堂”活动,不仅引导学生认识湿地动植物,更深入挖掘湿地与传统稻作农业的共生关系。例如,课堂会引入“饭稻羹鱼”的传统生态智慧,讲解古人如何利用湿地资源进行可持续的“稻鱼鸭”共生种养模式。学生在湿地公园研学时,不仅能观察生态系统,还能参与利用湿地芦苇、稻草等材料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如草编、简易农具模型)的活动,体验古人的生态智慧与创造力。万年县持续建设集湿地生态旅游、文化研学、湿地生态产品推广于一体的生态价值转化融合渠道。
此外,万年县通过生态实践承载文化记忆,大力开展全国林业(湿地)碳汇试点和江西省林业碳中和试点建设工作,提升湿地固碳能力。而这些生态实践本身也是在守护孕育万年稻作文明的摇篮——当地良好的水土环境。
2024年,万年县完成的江西全省首例跨区域湿地资源指标交易,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更是对区域生态文化资源协同保护的有益探索,为守护共同的“生态文化基因库”提供了新路径。同时,万年县还与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合作,建立碳汇数据平台并制定湿地修复技术指南,为生态修复注入科学支撑,确保修复后的环境能更好地服务于包括稻作文化在内的生态文化传承。
在推进生态修复项目(如废弃矿山修复、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方面,万年县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以绿色金融助力生态文化。这些绿色金融工具,如万年稻源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农机贷”“农企贷”“惠农乐”“雷竹贷”以及邮储银行万年县支行的“垃圾处理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在支持生态项目的同时,间接或直接惠及文化传承项目,保障了稻作文化活态传承的经济基础和环境基础。
万年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陈超飞表示:“通过生态修复和绿色金融,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更好了,不仅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稻作文化的延续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石。”
万年县以其深厚的生态文化记忆和丰富的绿色实践,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未来,万年县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打造更加美好的绿色家园贡献力量。
万年县举办春耕“开秧门”比赛活动。
稻田研学。
青山绿水映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