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版 一版要闻

从“讲解员”到“践行者”:传递生态文明理念的“声”力军

——2025年“我是美丽中国讲解员”全国总决赛侧记

《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04日 第001版)

  ◆本报记者方琬夷

  如何让深奥的科学原理“飞入寻常百姓家”?怎样将宏大的美丽中国建设叙事转化为打动人心的个体体验?近日,由生态环境部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承办的2025年“我是美丽中国讲解员”全国总决赛在北京举行。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精英,用创新的表达、深刻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科技创新赋能生态治理的力量,传递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青春强音。

  变好奇心为求知欲,用兴趣叩开科普大门

  “科普工作是科技成果的普及、科学心灵的启迪和科学家精神的传递。技术是冷冰冰的,但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它背后的乐趣。”来自中南大学重金属污染防治创新团队的雷笛,把我国自主研发的尖端技术比作“点金术”,讲述将致命毒药砒霜转化为高精尖卫星芯片的核心材料——砷化镓的故事。强烈的反差瞬间点燃了大家的好奇心——这怎么可能?而好奇心,正是驱动公众深入了解科学的原动力。

  一块石头,一捆丝线,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来自广西涠洲岛文旅集团的杨雨晴用生动的讲解,向大家展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突破的玄武岩熔融拉丝技术的神奇之处。她手持玄武岩纤维细线,指向身后:“看,在嫦娥六号月球背面展开的五星红旗,正是由这石头‘抽’出的丝线编织而成的。”从涠洲岛沉睡的火山岩,到外星际飘扬的中国国旗,杨雨晴用“岩石织就”的意象,点燃了现场观众的民族自豪感。

  来自上海市科普教育志愿服务总队的大三学生张晓栋表示:“不管是做科普,还是讲述美丽中国故事,首先要自己感兴趣。我希望通过讲述苏州河的前世、今生、未来,让大家了解这是怎样的一条河,包括它在国家的河流治理中能够提供哪些示范经验。”

  2025年“我是美丽中国讲解员”比赛的主题是“美丽中国 科技护航”。当前,环境科技创新正从末端治理向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功能提升等高附加值方向迈进。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苗云阁选择讲解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初衷是为了造福更多地区的人们。“许多省份都面临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保护难题,在我的讲解下,大家能够了解精准采、快速测和智预判的创新技术,并在自己的家乡加以推广应用。”说到这里,苗云阁眼里闪闪发光。

  让“硬知识”能“软着陆”,用故事解读专业科技

  如何将复杂科学“翻译”为公众语言,是检验讲解员功底的试金石。总决赛现场,十位选手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故事化、场景化、人格化的叙事策略,实现了科学知识的“软着陆”。

  “初次见面,做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岩石缝隙的地下水。”苗云阁一开场,便以第一人称的独特视角抓住了全场观众。她将抽象的地下水系统拟人化,倾诉其因超采和污染遭受的“委屈”与“病痛”,又以充满希望的语调描绘智能化监管平台带来的“新生”。

  张晓栋的《一部河流的重生启示录》,则是一部浓缩了三十年治理历程的微型史诗。他并未罗列枯燥的治理数据,而是以一条河的“生命历程”为轴,用诗意生动的语言勾勒其从“生态ICU”到“网红打卡点”的逆袭之路。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