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小静
盛夏时节,一排巨大的连栋玻璃房子熠熠生辉、格外耀眼。玻璃房中,整齐的番茄像节日喜庆的红灯笼一样“挂”在高架上。这里干净整洁,没有泥土,小番茄却个个饱满红润,充满科技感。令人没想到的是,它们不仅是智慧标兵,还个个都是“吸碳小能手”。
这里是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不久前刚刚获评2024年度北京市低碳试点优秀项目。
一直以来,能源消耗都是设施农业发展的痛点之一,这里的番茄如何“吸碳”?又为何能成为低碳标杆?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实现碳清除,年吸收二氧化碳约4000吨
走进温室,俨然一片空中番茄“森林”,占地878亩,包括21.2万平方米大型智能连栋温室、设施农业研发创新基地和配套协作区,让这里成为京津冀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单体连栋温室。
不同于室外,温室里的番茄能够实现一年11个月连续生产。在这里,处处体现着低碳的科技“巧思”,可实现光、温、水、气、肥、废等环境控制系统协同互促。
二氧化碳是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却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原料。
“目前,这里主要进行高效番茄生产,年生产串收樱桃番茄超过400万公斤,年吸收二氧化碳约4000吨,还通过锅炉尾气利用,实现碳清除。”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科技部部长刘雪告诉记者,工场利用燃气锅炉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供种植番茄生长使用,成为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先进示范。
据了解,在低碳技术方面,翠湖智能连栋温室建设有双路二氧化碳供气系统,一路为锅炉尾气回收二氧化碳系统,另一路为液态二氧化碳供气系统,两路供气系统可以通过温室控制系统进行切换。供暖季节,智能温室利用燃气锅炉烟道尾气作为二氧化碳来源。非供暖时间,利用液态二氧化碳补充温室所需的二氧化碳,有效利用工业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助力工业捕集的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人们所需的食品。通过二氧化碳供气系统,可实现碳转移并固定在作物中。在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实现碳清除。
刘雪表示,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提升设施蔬菜生产能力和品质,实现农业系统减排,引领行业及上下游产业链低碳发展,助力实现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目标。
精准“供餐”,节水又节能
这里的番茄不仅能“吸碳”,还天天吃“专供餐”。
与传统种植不同,在温室内,看不到一粒土壤,这些番茄秧根植于长方形条状的椰糠“土壤”中,顺着牵引绳固定向上生长,所需水肥通过植株根部附近的滴灌系统提供,根据光照及作物的生长需求开启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为番茄提供稳定的营养。
据了解,这是项目的水肥精准灌溉系统,可将可溶性固体及液体肥料,按作物养分需求量及需求规律配制营养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供肥,均匀、按需供给根系发育生长区域。
“水肥精准化灌溉,相比传统灌溉,节约水肥20%—30%。同时,我们还采用无土栽培和排液回收利用系统,避免常规氮肥使用中淋溶/径流导致的N2O排放。”刘雪表示,精准灌溉,不仅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还减少了氮肥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这还不够,为让番茄更好地生长,温室内还配备了智控系统,能够自动控制温室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以及光照情况,让温室内始终保持植物生长最良好的环境。
除此之外,番茄住的“房子”也不简单,完全智能化、低碳化。
据了解,智能温室建设结合了所在区域20年的气象数据,基于植物生长、设备安装、生产作业等综合需求,创建了轻质化屋面结构体系,在满足现有温室结构规范的基础上,还降低了温室建设成本。
刘雪表示,项目玻璃房采用高透漫反射玻璃、中空铝合金天沟、双层内保温+侧立面保温幕布等新型材料,温室透光率达到85%以上,保温性能提升5%。
同时,智能连栋温室采用绿色节能生产技术,引进并采用温室专用新型防尘材料,防尘等级达到IP6X;引进和研发的新型遮阳降温材料,在同等遮阳率的情况下,夏季温室实现降温4℃以上,降低温室能耗15%—20%,能源成本每平方米降低15元以上。
北京市海淀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建科表示,将进一步挖掘更加丰富、多样的绿色低碳生产生活试点项目,有力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引领,高水平助力美丽海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