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版 双碳行动

深圳近零碳实践助力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

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赛事全程

《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04日 第007版)

  ◆刘晶 李菁

  今年11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将在粤港澳大湾区盛大开幕。

  作为主办城市之一,广东省深圳市不仅承担着25个比赛项目和举办两个闭幕式的重任,更以“绿色全运”为目标,将低碳理念贯穿赛事全程。从场馆改造到能源管理,从交通出行到碳足迹追踪,深圳正以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的丰硕成果,向世界展示超大城市绿色转型的“深圳方案”。

  绿色场馆:近零碳技术的“竞技场”

  深圳赛区的20个竞赛场馆中,13个为改造升级场馆,3个为临时场馆,4个新建、扩建永久场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以上标准。其中,深圳湾体育中心体育馆、深圳湾体育中心体育场、龙华文体中心、银湖会议中心等4个场馆更被列为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除银湖会议中心外,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均低于54kgCO2/(m2·a),成为全国大型赛事绿色场馆的标杆。

  ——光伏+储能,能源自给自足。龙华文体中心屋顶铺设373.52kWp分布式光伏,配套430kW储能设施,可满足场馆日常用电。深圳湾体育中心则通过“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将873kWp光伏组件融入建筑立面,让建筑从“耗电户”变身“发电站”。同时,建设光伏装机容量为36.85kWp的车棚,搭配215kW储能电池,实现“光储超充”和“车网互动”一体化。

  ——节能+节水,资源循环利用。游泳馆采用“太阳能集热板+高效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供应热水,可再生能源供热水比率达50%。场馆使用一级水效节水器具,并对中水、雨水进行收集利用。

  ——智慧+调控,能效精准管理。深圳湾体育中心接入智能控制系统,可动态调节照明、空调、风机、水泵、冷热源等设备。其中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针对公共区照明、夜景照明等分系统采用不同控制模式达到节能目的。

  此外,深圳银湖会议中心作为接待场所,通过绿色升级改造,碳排放总量下降40%以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实现≥8%。

  多样低碳选择:从“碳标签”到全流程绿色管理

  据了解,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要求从场馆建材到产品使用都尽量打上“碳标签”,支持赛事碳中和,而这也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史上“最绿”运动会。

  “不仅要比拼奖牌,还要比拼‘含绿量’。”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碳标签”体系已形成多元类型,可为赛事提供多样低碳选择。赛事期间,组委会优先选择通过碳足迹认证的低碳产品,具体包括天然矿泉水、生活用纸等53个产品类别、493个产品。

  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介绍,目前,深圳市已基本建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多层次公共交通体系,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达78%,新公交车、出租车实现100%纯电动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76.9%,而本次赛事也将采用电动车队做好后勤保障,减少碳排放。

  从场馆建设,到赛事运营再到后勤保障,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将“一绿到底”,为地球减负。

  近零碳试点:从“盆景”到“风景”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这抹“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深圳长期以来深耕近零碳领域的结果。

  早在2021年,深圳市就启动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从第一批次试点项目推出到如今推出第四批次,从单一应用场景到现如今多元应用场景。目前,已累计推进113个试点项目,覆盖建筑、园区、校园、企业、社区、区域六大类型,试点项目建筑面积达到1133万平方米,年减碳量约57万吨。

  走进位于深圳市罗湖区贝丽南路的锦田小学,你会发现教室里的电灯由“会发光的屋顶”点亮,观景池、洗手间水箱里的水来自天然雨水。据介绍,锦田小学是深圳市第一批近零碳排放试点学校之一,目前,学校碳排放量较2020年下降40%,人均碳排放量不高于0.2t/年,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30%以上。

  站在盐田港口,微风夹杂着海水咸咸的味道扑面而来。这里是连续四年获“全球最佳绿色集装箱码头”大奖,入选广东省第一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的深圳市盐田港,其近十年来吞吐量上升24%,单箱碳排放量下降33%,单位水耗降低22%,绿色低碳港口建设成效显著。

  通过“光储直柔”技术,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仅3kgCO2/(m2·a)的光明区委党校1号楼;被评为国内首个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近零碳车辆基地项目和海绵城市示范项目的地铁5号线上水径车辆基地;预计通过建设2.5MW光伏、冷库余热回收等技术,碳排放较2022年下降40%的深国际智慧物流港黎光物流园……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正加速推进。

  这场“最绿全运会”的背后,是一座城市对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承诺,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生动实践。未来,深圳将继续以绿色发展为指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继续打造安全、韧性、宜居、智慧的气候适应型城市,让绿色成为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鲜明底色。

  

  图为深圳市龙华文体中心,通过铺设373.52kWp分布式光伏,配套430kW储能设施,可满足场馆日常用电需求。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