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版 境界-知行

创新“气象+”,打造旅游品牌新可能

《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04日 第008版)

  ◆本报记者肖琪

  前不久,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参加了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的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会场汇聚了来自文旅、健康、环保、气象、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多个行业的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许小峰明显感觉到,近年来“气象+”或“+气象”越来越热,气象服务正在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探索多元融合的创新实践路径。而今年暑假期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16条全国暑期避暑旅游路线,更是在“气象+旅游”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许小峰看来,气象旅游与季节密切相关,对气象资源的开发应建立在科学、丰富的数据基础之上,要充分挖掘旅游规律与气象规律,为各地旅游品牌的打造提供新可能。

  气象资源直接影响旅游体验

  从黑龙江省的“林海秘境·踏青寻幽”路线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西溶洞天坑避暑之旅”,中国气象局在2025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主场活动中发布的16条全国暑期避暑旅游路线,不仅包含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等11个传统避暑资源丰富的北方省份,还涵盖了青海、西藏、四川、湖北、湖南、福建、贵州、云南、广西等高原及南方地区的部分路线。

  “气象旅游‘靠天吃饭’,不仅需要景色好,天气好不好也很重要。”许小峰介绍,气象旅游资源包括天气景观资源、气候环境资源和人文气象资源。这些资源具有极高的观赏和利用价值,能够直接转化为旅游生产力。

  实际上,旅行目的地的气象资源是旅行体验的重点,比如,云海景观、日照金山、彩虹等天气现象能给游客带来新奇、独特的审美体验。而旅行目的地的气象条件好坏,则直接决定着旅行过程中的体验。“游客抱着康养的目的,追求负氧离子含量高的体验,这些都需要良好的气象条件作支撑。”许小峰表示。

  科学评估,以丰富产品满足社会需求

  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上释放了一个重要信息:当前,我国气象经济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在许小峰看来,“尽管与其他一些产业相比,这个规模还不算很大,但从发展角度看,潜力很大。”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与文旅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气象+旅游”“气象+康养”“气象+研学”等模式不断推出,既满足了社会需求,也是气象服务主动赋能后开拓出的消费新天地。

  各地在“气象+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气象资源,增强竞争力?许小峰认为,对气象资源的开发应建立在科学、丰富的数据基础之上,充分挖掘旅游与气象的规律。以避暑路线为例,气象部门对各地气象站长时期监测数据进行科学精准分析,聚焦夏季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气温、人体舒适日数、适宜湿度日数、适宜风日数等气候指标,量化评估其气候条件,科学评估其气候适宜性。这些都为游客的选择提供了更加科学化的指导意见,也为各地旅游品牌的打造提供了新可能。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熊绍员曾在采访中表示:“当前,气象服务已成为旅游安全的‘智慧护盾’,精准的天气预报、及时的风险预警,不仅是游客规划行程的‘指南针’,更为旅游管理部门科学调度、应急处置提供了坚实保障。”

  “出门旅游是件高兴事,大家追求生活享受,也是一个学习过程,但同时还要注意规避一些风险因素。”许小峰补充道:“比如,我们常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享受美景,更要注意安全问题,这与气象服务是密切相关的。”

  接下来,中国气象服务协会还将联合相关单位开展气象旅游研究及相关标准制定,拓展气象数据在智慧管理、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场景,将其转化为激活消费的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