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版 一版要闻

“两山”理念催生之江巨变

浙江蹚出“含绿量”与“含金量”齐升的发展新路

《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07日 第001版)

  ◆本报见习记者王雯

  夏日的浙江省安吉县余村,翠岭起伏,清溪潺潺,游人如织。村口矗立的石碑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字样格外醒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余村人靠挖矿山、建水泥厂让生活变得富裕了,但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突出。2003年,安吉县提出“生态立县”战略,余村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开始保护生态环境。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余村考察,充分肯定了村里关矿停厂的做法,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二十年来,“两山”理念从余村发轫,从东海之滨到钱江两岸,从繁华都市到美丽乡村,在之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擘画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从“成长烦恼”到“发展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一路高歌猛进。蓦然回首,才发现,江河变得浑浊,蓝天染上尘埃,家园黯然失色。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如何协调共进?

  面对时代之问、发展之问、民生之问,“两山”理念犹如一盏明灯,为世纪之交的浙江发展照亮了前行道路。

  浙江省将“811”行动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龙头工程”,创新推出建设污水零直排区、清新空气示范区等行动载体,打出“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系列组合拳,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动力所在、后劲所在。

  二十年来,全省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率从41.9%升至98.6%,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61微克/立方米(2013年)降到26.1微克/立方米(2024年),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13年提升,环境信访总量连续9年下降。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浙江持续开展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循环经济“991”行动,蹚出一条“含绿量”与“含金量”齐升的发展新路。

  湖州长兴铅蓄电池产业曾因高能耗和高污染,背上沉重的环境负担。而今,在长兴天能循环经济产业园,每年有30万吨废铅蓄电池“摇身一变”成为优质原料,重新进入新能源产业,回收率超过99%。园区绿荫环抱,车间内废电池拆解、熔炼实现自动化操作,排放达到国际同行业领先水平,处理过的废水可以用来浇花、养鱼。

  “我们要打造一座‘绿色矿山’。”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说,企业的成绩不能单看收入、看利润,更重要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长兴的华丽转身一样,更多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俊鸟”企业,正引领浙江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二十年来,全省单位GDP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约64%、92%和48%,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50%。浙江以占全国1.1%的土地、2.9%的用水量、4.7%的人口、3.4%的能源消耗量,创造了全国6.7%的国内生产总值。

  同时,浙江还不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动城市与乡村双向奔赴、融合发展。

  在杭州淳安枫树岭镇下姜村,村民们曾过着上山砍柴、下山养猪的生活,村里猪粪横流、河水黑臭。以“千万工程”为契机,下姜村端好“生态碗”,吃起“旅游饭”,如今已带动周边63个村庄形成“共富带”。

  “与村里老百姓交流,他们的笑是心底流淌出的开放和自信,大家唱起了‘农家乐、民宿忙、瓜果香,游人如织进下姜’的新民谣。”枫树岭镇党委书记余慧梅说。

  类似的故事,正在浙江的无数村落不断上演。二十年来,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5缩小至1.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各省份首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测评获全国第一,实现了局部美到全域美、生态美到生活美的转变。

  从“沉睡资源”到“致富源泉”

  当钢铁巨擘褪去工业华服,披上生态绿装,会产生怎样的美?近日,在杭州市拱墅区大运河杭钢公园举办的草莓音乐节上,舞台声光交织,数万乐迷随音浪摇摆。“高耸的烟囱就像是舞台最酷的灯光柱,在‘钢铁丛林’旁蹦迪,有一种硬核的浪漫。”00后小林参加过不少音乐节,但这里的场景与气氛让他耳目一新。

  2016年,杭州钢铁厂半山基地全面关停,当作全国唯一的土壤、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改革试点项目开始实施。如今,曾经浓烟滚滚的高炉被绿植环绕,退役的蒸汽火车头成为“网红打卡点”,屋顶整齐排列的智能光伏板持续输出绿能……历经多年生态保护修复,这个曾因钢铁生产留下污染印记的老工业基地重焕生机,成为杭州工业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的城市地标。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