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版 要闻

“两山”理念催生之江巨变

《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07日 第002版)

  上接一版

  从工业“锈带”变成城市“秀场”,类似的“两山”转化故事,正在之江大地各处上演。

  浙江全面推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因地制宜探索“生态+工业、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高质量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守绿添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

  清晨,来自丽水的高山蔬菜携着露珠,带着“丽水山耕”的品牌标识,直抵上海、杭州等地的超市。缙云麻鸭、缙云茭白、青田稻鱼米……如今,越来越多的“丽水山耕”农产品走出大山,畅销长三角,产品平均溢价率30%以上,蝉联“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排行榜”首位。

  2019年,丽水获批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生态产品总值(GEP),一个全新的“两山”转化核算体系,在浙西南山城起步应用。2020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GEP核算标准,为生态产品贴上“价值标签”,将家门口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同时,浙江以绿色金融活水激发“两山”转化势能,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2020年6月,全国首个两山合作社在安吉正式挂牌成立,搭建起生态资源与产业资本相互转化的金融平台。

  “通过平台,我们将竹林碳汇量统一收储、结算、交易,为企业、大型活动等提供碳中和服务。”安吉县两山合作社综合管理部罗煜先介绍,平台构建了包括竹林碳汇收储交易、生态资源资产运营等在内的七大功能模块,目前已纳入生态资源374处,其中毛竹林资源达84.3万亩。

  安吉大里村通过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流转5425亩竹林产生的碳汇,收到首笔碳汇交易金27.54万元。“以前只靠卖竹子赚钱,现在光竹林碳汇就有一笔分红,实实在在尝到了‘资源变现’的甜头。”村民应鸣杰说。

  开发绿色信贷产品,首创海洋资源蓝碳拍卖,深化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当美丽山水与“两山”理念相碰撞,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乘法效应正不断显现。

  从“全民共享”到“携手国际”

  “两山”理念实践,凝聚着全民参与的磅礴力量。近年来,浙江积极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推动“两山”理念蕴含的价值导向与行为准则融入政策规划、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氛围越发浓厚。

  在浙江,一大批环保设施从“闲人免进”到“欢迎光临”,开放数量居全国前列。

  日前,宁波钢铁有限公司作为“新老四类”开放单位中的典型代表“开门迎客”。在铁水梨花、裂变成材等公众开放点观摩“钢铁之美”,在研学展厅中沉浸式了解环保知识,在绿意盎然的创新园感受“钢铁森林”的新风貌,一位代表参观后惊叹道:“没想到钢铁厂里竟然有这样一番新天地,真是打破了我对工业大厂的刻板印象。”

  除了环保设施开放,浙江还推动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公益巡演走入城市社区、田间地头,连续九年开展全省中小学生自然笔记大赛,打造“美丽浙江”志愿服务品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全国最多。随着“绿色”种子的播撒,“美丽浙江”成为每个浙江人可感可及、共建共享的日常追求。

  浙江的“两山”故事,逐渐走出东海之滨,迈向更广阔的世界。

  蓝天白云下,万邦船舶重工(舟山)有限公司的船坞里,高压水机器人飞速“吞噬”着船体铁锈,效率是传统方法的4倍,可实现烟雾粉尘年度减排10万吨,相当于每修一艘船减少700吨烟雾粉尘排放。“这样的改变为国内外修船企业的绿色发展打开了通路。”公司总经理陈勇介绍,公司已自主研发出船坞勇士、船坞蓝鲸、船坞大象等一批高端绿色修船设备,并实现技术出口。

  舟山是全球最大船舶修理基地,外轮修理量占全球20%。今年5月,全球绿色修船企业联盟在此诞生,多国船厂纷纷加入。联盟聚焦技术创新、标准引领、生态共建等领域开展跨区域合作,提供船舶维修制造行业的绿色发展样板。

  多年来,浙江积极打造一系列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实践成果,“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相继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绿色亚运”“无废亚运”成为杭州亚运会的鲜明标识……这抹从东海之滨到钱江两岸,从繁华都市到美丽乡村的“浙江绿”,已然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