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专题

让硬核制造与诗意栖居共融

宁波高质量奏响新时代“两山”转化澎湃乐章

《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07日 第004版)

  ◆冯瑄 陈晓众 刘金鑫

  在浙江省宁波市舟山港穿山港区,中远海运集运“中远意大利”轮“喝上”高硫生物燃料油,“世界一流强港”以“减少船舶20%的碳排放量”践行绿色承诺;宁波企业昌亚新材料,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携手研发新材料替代玻璃包装,让食材保质期更长,入选工信部最新公布的绿色制造名单;87.5分!海曙龙观的这份生态体检成绩,意味着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达到了AAAAA标准……

  作为制造业大市,宁波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推动护绿兴绿再加力,以治理之效呵护生态之美,以绿色革命推动发展提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塑造大美宁波新图景——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空气质量连续8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9%,创历史新高,“山海共生、产城共融”的现代版“港城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宁波成功入评首批省级四星级“无废城市”、入选首批省级减污降碳试点市,实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域覆盖,北仑荣获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全面构筑起经济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领跑态势。全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4年提升,连续14次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

  当“山水为邻”的绿色追求遇上制造之都的硬核实力,东海之滨正崛起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之城。

  生态优先,以“大生态”守护“全域美”

  这座未来之城,从顶层设计出发,以“大生态”守护“全域美”。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美丽宁波建设和“双碳”工作领导小组。去年,《宁波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方案》(以下简称《更新方案》)发布,宁波9365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积,按照优先保护区、重点管控区和一般管控区,细致划分为254个环境管控单元,实行分类管理。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宁波实施分区管控后,重大项目保障能力、高水平发展格局都得到提升和优化,高质量发展基础得到夯实。按照《更新方案》,全市陆地优先保护面积增加68.88平方公里,实现“应保尽保”;实际可准入三类工业项目土地面积增加110.19平方公里,预计新增逾3000家企业可享受“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红利。

  ——制定最严格、最严密的政策措施,修改发布《宁波市余姚江水污染防治条例》,加快开展土壤、噪声污染防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相关立法,制定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行动方案,搭建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

  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初步形成。临港化工园区风险防控体系逐步健全,建成突发水污染事件多级防控体系。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监督、环境安全应急防控等常态工作机制。全市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

  山水林田湖海屏障稳定牢固。全市生态质量指数(EQI)为67.67,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110.7公里,近三年累计完成矿山修复面积397.1公顷。森林覆盖率保持在40%左右,自然岸线保有长度稳定在259.7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达4428.5平方公里。有力支撑重大项目环境要素保障,累计完成排污权交易4573笔,交易额达5.83亿元。设立全国首个跨省蓝碳生态账户并完成全省首单交易。

  ——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宁波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勇蹚生态文明领域改革“深水区”,47项涉生态文明改革事项取得阶段性成效,形成了“生态环境议事厅”“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等一批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优秀改革范例;推动实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覆盖,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6个,建成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个。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成为“大美宁波”建设的关键一招。宁波将持续深化“大美宁波”建设行动,实施新时代“千万工程”,探索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作,研究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健全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体系,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做好重点区域重点物种监测保护,建立重点区域常态化GEP核算制度……

  到2030年,宁波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健全,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更加充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有效形成。

  向“绿”而行,高质量发展底色更亮

  这座未来之城,向“绿”而行,高质量发展底色更亮。

  漫步宁波城区的核心河道鄞州区甬新河两岸,流水清幽、草木葱郁,三三两两的路人或漫步休闲,或健身运动。波光涌动中,甬新河省控会展中心断面水质从Ⅳ类跃升为Ⅲ类。

  走进大榭石化园区,绿色转型如火如荼。作为全国首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之一,125项清洁生产改造方案加快实施。

  位于象山高塘岛乡长大涂滩涂上,全国最大的海岸滩涂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大唐长大涂光伏项目,年发电量可满足11万户居民全年用电需求,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万吨……

  从烟囱林立的工业重镇到山水相融的生态之城,从环境治理的攻坚战场到绿色发展的创新高地,宁波以生态文明建设重塑城市基因。

  空间更“优”。首个覆盖全域“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形成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蓝图”。11个示范片区的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项目加速实施:镇海蛟川片区,绿色先导、产城融合,27.22平方公里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北仑港滨海片区,华丽蝶变,站上了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新起点;奉化宁南片区,积极融入西枢纽南翼,以城乡有机更新推动建设大美健康田园城市;象山东部海岸带整治片区,一条金色旅游线、蓝色经济带正在北纬30°崛起。

  产业更“绿”。建强绿色制造体系,进一步做大做强新材料、新装备等绿色低碳产业;推深绿色能源变革,打造“源网荷储”多元协同的新型电力系统;一体打造“能源+产业+污染物处置”多环节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深化石化区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建设;探索推广绿色保险、排污权抵质押贷款、碳资信等绿色金融产品。

  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向“三二一”重大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2.9%,高于规上工业5.2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突破50%。

  ——杭州亚运会主火炬被点燃的场景仍让人记忆犹新。更让人惊艳的是,主火炬塔采用的燃料零碳甲醇技术,来自宁波前湾新区的全省绿色智能汽车及零部件技术创新中心。镇海炼化“十年磨一剑”,将“地沟油”转化为生物航煤,其年产10万吨的装置若满负荷运转,年减排量相当于停驶5万辆轿车,更助力国产航煤首次常态化加注“甬京快线”;宁波家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将甘蔗渣转化为全降解餐盒,让农业废弃物变身全球畅销的环保产品。

  绿色、低碳,正在重组宁波制造的基因。宁波稳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宁波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居全国前列。三大国家级开发园区全部创成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污染物减排保持较高水平。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建成国内首个全绿电供应虚拟电厂项目,2024年,风电、光电装机规模分别达153.1万千瓦和884.1万千瓦,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4.9%。

  山水更“美”。瞄准“清新蓝天”,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以项目化为抓手,强化源头替代,构建结构、工程、管理三大减排机制,改革健全中小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收集治理活性炭再生服务监管体系;瞄准“甬有碧水”,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实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扩容提标和互联互通,推动水环境治理从“断面优”“水要清”“陆域治理”向“流域美”“水有韵”“陆海同治”转变;瞄准“清废净土”,高水平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打通生活垃圾焚烧飞灰“零填埋”“最后一公里”。

  宁波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为10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99.5%,垃圾分类整体工作位居全国大城市首位。宁波杭州湾湿地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海曙龙观乡成为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居全省第二。

  “让蓝天常现,碧水长流”。到2030年,宁波将实现PM2.5平均浓度低于22微克/立方米,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

  从美到富,让“青山”“金山”共赢

  这座未来之城,以生态美促进共同富,让“青山”“金山”共赢。

  “我们要全域绘就‘田园城市、都市乡村’大美画卷,全面拓展‘两山’转化通道。”宁波市美丽办有关负责人说。

  依托山、水、林、田、湖等特有的“美丽资源”,宁波盘活农村闲置民房、集体用房以及空置厂房等沉睡“资产”,让绿水青山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和乡村跨越赶超的“大引擎”——

  在宁波龙观乡李岙村,全国首个光伏村的名号早已叫响。两年前联合国组织前来考察时曾点赞:“中国乡村的老百姓不掏一分钱,就可以晒着太阳奔共富。”作为光伏村的参建者,宁波光年淞盛能源集团董事长周松成,正着手中国光伏村共富平台的上线。“加快乡村振兴,我们要做解决农村共富难题的探路者。”

  新近入选省级美丽海湾的象山南部诸湾,768公里海岸线变身“蓝色银行”,去年接待游客769万人(次),村民户均增收2.3万元。

  四明山海曙片区占海曙区总面积近2/3,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既不破坏生态资源,又能带动山区群众致富?海曙的答案是:在山区培育适应当地环境的新产业,延长生态产业链,去年带动全区九成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

  鄞州湾底村,以生态驱动“城中洼地”蝶变,去年村民人均收入7.75万元,是20年前的8.6倍,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村、中国最美乡村等20项国家级荣誉称号,昔日的贫困村、“破烂村”成了如今都市里的“花园村”。

  奉化滕头村,以生态立村,在全国首创村级环境治理“生态否决权”制度,率先组建全国首个村级环保委员会,30年间累计否决高污染项目50余个,精准引入绿色产业项目77个,形成20亿元规模的生态经济集群,先后获评“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等,村民人均收入达8.5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1.28亿元。通过联村发展模式,滕头村带动了8个结对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23%,成功帮扶河北、新疆等地村庄脱贫致富,形成跨区域绿色共富生态圈。

  多元参与,共绘绿色同心圆

  电厂“白烟滚滚”,是设备不过关吗?宁波企业的工业固废是如何处置的?面对公众有关生态环境的疑问,宁波七年前开始“破题”——启动环保设施单位向公众开放工作,构建多元参与行动体系,政企民共绘绿色发展同心圆。

  截至目前,宁波共设立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61家,其中“新四类”25家,数量居全国前列;40多支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实现数字化管理,正式注册志愿者超1万人,成为环境宣教、科学普及、环境监督、净滩护水、增殖放流、候鸟守护等重要参与力量。

  今年全国生态环境设施公众开放和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观摩活动在宁波举行,宁波钢铁成为现场参观点之一。作为最早一批启动环保设施开放的企业之一,宁波钢铁有限公司目前有3条不同特色的公众参观线路,涉及碧水观鱼、铁水梨花、烧结烟气综合治理设施等6个开放点位和4个工业旅游点位。

  “我们不仅让公众领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更从另外一个视角倒逼企业持续进行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改变人们对钢铁工业的刻板印象,变‘邻避’为‘邻利’。”宁波钢铁能源环保部部长薛建仓介绍。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志愿服务到行动自觉,“不负青山,赢得金山”的理念,正融入越来越多宁波人的血液。一张全民共护生态环境的大网越织越密——

  在慈溪,一次杭州湾湿地拍鸟拯救小天鹅一家的经历,让施建庆从此成了一名“鸟叔”,并成为慈溪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六年多来,协会已救助2500多只鸟儿,其中二级保护动物542只,协会成员也从最初的50人增加到了1150多人。

  在北仑,以“绿满港城环保公益服务中心”为核心,10支志愿队伍守护一方蓝天碧海。“绿手环”协会百名环境监督员,促成宁钢脱硫改造等20余项技改;“生态之友”“蓝海豚”等队伍开展净滩行动230余次,清理海岸线超10公里;“库小二”志愿队15年如一日清理河道垃圾百余吨,守护四大水库水源地。

  在象山,守护“神话之鸟”,连续十年成功招引中华凤头燕鸥,并成功孵化出209只雏鸟,占世界各类繁殖地孵化总数的80%以上,为全球濒危物种和海鸟保护提供了示范。

  统计显示,宁波持续十年开展“守护海岸线”活动,累计开展净滩行动2560次,清洁海岸累计超1200公里;“甬有生态”亲子课堂公益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普及生态环境知识,累计参与人数超两万人(次)。

  当四明山的云雾与杭州湾的碧波交相辉映,当“生态否决权”制度守护着滕头村的绿色发展,当百万市民成为“绿手指”“蓝海豚”志愿军的一员——宁波用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

  从烟囱林立到绿满港城,从环境治理到生态赋能,这座千年商埠正以全域美丽的“大生态”格局,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强音。

  

  亚帆晨曦

  

  港区风机

  穿山港

  全国首个光伏村——李岙村

  耕海牧渔

  鄞州区东吴镇为全国环境优美乡

  梅山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