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版 攻坚

土壤与地下水风险防控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大会召开

为加强土壤与地下水风险管控与生态修复提供模式和思路

《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07日 第005版)

  本报讯 2025年土壤与地下水风险防控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大会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会议以“聚焦双碳技术创新驱动,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设置了开幕式暨主旨报告、15个平行分会场,内容涵盖土壤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地下水污染智能模拟与低碳可持续修复、建设用地污染绿色可持续风险管控和修复等。

  在主旨报告环节,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二级研究员高吉喜、张发旺分别作《经果林“林化”思路与方法探索》《酸性矿坑水(AMD)资源化重大新发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蝶变》报告。高吉喜提出,可通过设置植物篱拦截落叶,配合腐化剂促进其转化利用,建设尾端净化池,从而达到协同增加土壤碳汇、提升生物多样性、减少氮磷流失、保护地下水污染的目的。张发旺围绕酸性矿山水污染的3个过程及酸性矿坑水成矿理论,提出需转变治理理念,利用其特性成矿或资源化,将污染治理转化为产业,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蝶变。

  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熊燕娜作《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管理技术与实践》报告,提出地下水重点区要从环境准入、监测、隐患排查、治理等方面着手,实行差异化管理,并就未来将重点区纳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探索与水质管理目标衔接等方面作了剖析。成都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刘国作《酸性矿井水中多硫矿物氧化界面双膜形成机制与水文地球化学环境调控》报告,提出酸性矿井水源头防控需转变思路,从工程问题转向科学问题,可根据双膜成分、结构和功能差异进行差异化调控,以实现对酸性矿井水的有效防控。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二级教授毕银丽作《干旱半干旱煤矿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示范》报告,重点分享从利用采煤沉陷区生态自我修复规律、针对排土场重建三层海绵状土层结构、运用微生物菌剂等技术层面,助推干旱半干旱煤矿区生态修复,加速生态恢复,提升碳积累量的经验。

  在高端对话环节,张发旺、国际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夏星辉围绕“探索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领域的未来趋势与挑战”主题,结合各自从事领域以及国家和行业最前沿发展现状,针对土壤及地下水环境、水土协同、减污降碳,以及从微观机制到现实问题再到国家宏观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交流。

  来自全国各地土壤及地下水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近300人参会,共议土壤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 李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