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版 攻坚

基站广泛覆盖+人工精准补充

吉安青原区解锁秸秆禁烧“无盲区”密码

《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07日 第005版)

  ◆刘茂林 胡昊

  8月的一天,17时许,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消防救援大队火情瞭望塔上的无人机基站,机舱自动开启,无人机腾空而起,在空中稍作停留后,沿着预设航线飞向广袤的田野。大约巡飞半小时后,无人机自主返回机舱,机舱随即自动关闭,无人机进入蓄电状态,静候下一个飞行指令。

  同时,数十里之外,青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人员正操控无人机进行巡飞,“地毯式”检查山区及偏远农田的秸秆禁烧情况。“从巡航结果来看,中心城区片区没有发现火点。”执法人员彭波表示。

  基站无人机自动巡飞与人工操控巡飞紧密协同模式,如今已成为青原区管控秸秆露天焚烧的强大“利器”。青原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丛智介绍,针对秸秆焚烧高发季节,作为农业大区的青原区创新监管模式,巧妙借助区内蓬勃发展的低空经济优势,推进基站无人机自动巡飞与人工操控巡飞紧密协同,构建起一道坚实的秸秆禁烧“空中防线”。

  彭波介绍,青原区依托现有的4座无人机基站,通过预设航线实现无人机自动巡飞,同时辅以执法人员手动操控的无人机进行补充巡飞,全方位监管秸秆露天焚烧,在全区范围内构建起“基站广泛覆盖+人工精准补充”的秸秆禁烧管控立体化巡查体系。

  每天5时—8时、17时—21时是秸秆焚烧的高发时段。在这两个时段,4座基站的无人机启动自动巡飞,搭载高清摄像头和热成像设备,对半径1.5公里的区域进行全方位扫描。“即便是隐藏在田间地头的小火点,也能被无人机精准捕捉。”彭波说,通过自动巡飞与人工操控优势互补,彻底消除了秸秆焚烧风险隐患,确保秸秆禁烧巡查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彭波介绍,一是人力成本大幅下降。过去依靠人工巡查,每人每日覆盖耕地面积约200亩,且存在盲区多、响应慢的不足。如今,一架无人机一次高效巡飞所完成的秸秆禁烧巡查任务,相当于以往10人的工作量,人力成本直降近80%。

  二是隐患早发现、早消除。自巡飞以来,精准识别并快速处置15个秸秆焚烧隐患点,其中80%为早期小火点,有效阻止了火情蔓延,避免了更大范围的大气污染。

  三是加速处置流程。无人机搭载的智能分析系统能够实时处理巡查数据,自动识别焚烧特征,同步将位置信息与现场画面传输至指挥中心,将发现隐患到处置完毕的时间缩短至15分钟,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

  李丛智表示,下一步,青原生态环境局将动态优化无人机巡飞航线和时段,增加对城郊接合部、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等重点区域的巡查频次,深化镇村联动机制,构建“发现—处置—反馈—回访”闭环处置管理体系,推动区域空气质量稳定向好,坚决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