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红
为打好碧水保卫战,陕西省合阳县持之以恒抓生态、提水质、用好水,在硬件建设上不遗余力,在监督管理上紧盯不放。今年以来,全县126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8个万人千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分阶段实施的雨污分流工程已完成年度工程量的73%,金水沟流域污水处理能力达2000立方米/日,已投用1.8公里尾水引流工程。
在金水沟流域累计布设8个监测点位,截至7月底,共开展200余次水质加密监测,获得1000余条数据。最新数据显示,两个入黄国考断面水质已实现连续稳定达标,黄河支流徐水河小曹河断面水质达Ⅱ类标准。
从污水溢流到清水长流,金水沟实现生态蝶变
初暑时节,站在合阳县金水沟支沟的梨树沟,溢流污水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达标排放。这一变化,正是合阳县近年来系统治理金水沟水生态环境的缩影。
据了解,金水沟全长70公里,在合阳县境内长60公里,从大荔县范家镇金水村东流入黄河。然而,这条黄河支流曾长期面临生态困境:由于常年缺乏生态基流,河道自净能力严重不足,上游段在旱季几近干涸;而每逢雨季,水质波动又成为常态。
面对挑战,“十四五”以来,合阳县将金水沟流域水质保障列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号工程”,以“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为目标,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与系统治理。从县委常委会到县政府常务会,调水方案与雨污分流措施都是高频议题;县主要领导常态化下沉一线,现场督导重点任务落实。高位推动的工作机制,为治理工程注入强劲动力。
如今,漫步金水沟沿岸,人工湿地与河滨缓冲带交错分布,形成多层次生态防护体系。据渭南市生态环境局合阳分局工作人员吴鹏程介绍,当地通过系统施工,建成2900平方米表流湿地、3000平方米生态缓冲带和4200平方米走廊湿地,并用土石笼袋构筑起长达1020米的河岸屏障。这些工程措施不仅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更重塑了河流生态本底。
为确保治理效果可持续,合阳县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张晓露带领团队开展精细化监测。从梨树沟到裕西断面,监测人员每月对国控断面进行不少于15次采样分析,构建起覆盖上下游、左右岸的立体监测网络。“生态环境治理必须‘一盘棋’推进,”张晓露强调,“既要针对不同河段特点分类施策,更要注重全流域的协同联动。”这种科学治理思路,正推动金水沟向着“清水永续、人水和谐”的目标稳步迈进。
统筹推进城市污水治理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随着堡崖村以东、梨树沟以西第二污水处理厂的建成投运,合阳县城北片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日趋完善。
“这一污水处理工程位于金水沟入口处,有效缓解了城区周边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污水处理压力。”县住建局负责人武欢介绍道,目前,全县正加快推进城区雨污分流工程,水星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新建3000立方米预处理池的初步设计工作已完成。同时,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顺利,2024年年底完成主体工程,预计2026年7月底正式投入运行。
近年来,合阳县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实施重点入黄口清淤疏浚、人工湿地建设等重点项目,全县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为确保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成效,合阳县在重点区域布设了60套监控监测设施,并依托两个国考断面监测点,构建起全天候的水质监测网络,实现水质变化的实时动态监管。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合阳县坚持城乡统筹推进。除城市污水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也实现突破性进展。傍晚时分的百良镇岔峪村,徐水河波光粼粼,沿岸景观已成为沿黄公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徐水河入黄前的最后一个村落,我们见证了它化身美丽乡村的历程。”岔峪村党支部书记雷武义感慨道。昔日的“江南水乡”岔峪村,曾长期受地质灾害和村庄环境问题困扰,如今已实现村落整洁、湖水清澈的美丽蝶变。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这一治理理念在合阳县得到充分实践。通过实施沿岸污水管网改造、垃圾收集处理、河道整治、微生物净化等治理措施,全县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同时,通过岸线改造、设施美化、生态修复等工程,沿岸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提升,人、鸟、鱼在这里和谐共生。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合阳县打出了一套系统治理的“组合拳”。通过精准施策、标本兼治,全县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两个入黄国考断面水质已实现连续稳定达标。
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契机,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
夏秋交替时节,渭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在骄阳下碧波荡漾。这一采用PPP模式建设的重点工程,年供水量达1427万立方米,不仅解决了城区周边12.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还配套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57万亩。昔日黄河水“一碗水半碗沙”的景象在这里已不复存在。
作为典型的渭北旱塬地区,合阳县长期面临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制约,发展严重依赖黄河水。全县水资源总量仅1.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19立方米,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1/6,属资源性缺水地区。更突出的是,农业灌溉用水占比高达78%,“守着黄河却缺水”成为当地发展的现实困境。
“我们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原则,探索水资源管理、利用和节约统筹兼顾的发展路径。”合阳县水务局负责人李晓鹏介绍。
2024年,合阳县成功入选全国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标志着水权水价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合阳县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契机,扎实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项目。通过推广滴灌、喷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现了亩均灌溉用水量显著下降,既激发了农户科学灌溉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农民增收。值得一提的是,依托数字化建设成果,当地可通过控制室远程完成灌溉操作,大幅降低管理成本。经测算,相较于传统漫灌模式,新型灌溉体系年节水能力可达450万立方米。
在渔业养殖领域,合阳县同样取得显著成效。全县渔业养殖基地已全面推广陆基圆桶循环水、流水槽循环水等绿色养殖技术,不仅实现了“以渔控草、以渔抑藻、以渔净水”的生态目标,更营造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合阳县系统推进“一退二限三还”生态修复工程,累计恢复湿地面积1.8万亩,划定153平方公里湿地保护区。同步实施的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水系连通19.3公里、河道清障14.72公里、清淤疏浚13.8公里、岸坡治理12.15公里。通过系列生态治理措施,昔日的草滩地、盐碱滩已成功转型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图为陕西省合阳县百良镇岔峪村一隅。这是徐水河汇入黄河前经过的最后一个村庄,有渭北“江南水乡”之称。 雷军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