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法治

化解城市烦恼 升级宜居体验

《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07日 第006版)

  编者按

  城市治理的温度,藏在油烟净化的清风里,藏在工地降噪的细节中,也藏在共享琴房的琴键上。上海静安区“融网强格”解民忧,西安莲湖区“送法入企”控噪声,北京朝阳区用琴声点亮社区。从刚性执法到柔性服务,从解决“痛点”问题到满足多元需求,这些创新实践让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当诉求与回应同频,城市便奏响宜居生活的和谐乐章。

  隔声屏障 水浴净化 管道延伸

  上海静安区“点题整治”消除油烟噪声

  本报记者丁波 通讯员杨露上海报道“居民家中不再有油烟窜入,开窗通风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日前,上海市静安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收到胶州路58号居民的一封感谢信。信中,居民对愚园108美食广场油烟、噪声整治成效给予了高度认可。这封感谢信的背后,是一场历时数月的“点题整治”攻坚战,更是“融网强格”机制下化解民生难题的生动实践。

  愚园108美食广场北侧与居民住宅楼相邻,其1楼至3楼均为餐饮商户,而油烟净化设备、空调机组设置在12楼楼顶。此前,这些设备产生的噪声和油烟排放问题,成为周边居民的“心头堵”,相关投诉接连不断。

  接到居民反馈后,静安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联合静安寺街道管理办、综合执法队,迅速启动“融网强格”联动机制。为精准摸清居民诉求,他们先后3次组织居民协调会,耐心倾听居民心声。

  经过多方沟通协商,最终促成美食广场物业方制定针对性改造方案:在12楼楼顶加装隔声屏障、增设水浴油烟净化设备,并将排烟管道向南延伸9米。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改造工程顺利完工。

  改造效果立竿见影。楼顶加装的隔声屏障如同“金钟罩”,将设备噪声牢牢“锁”住;延伸后的排烟口巧妙避开居民楼方向;水浴油烟净化设备让餐饮作业产生的油烟得到有效处理。监测数据显示,北侧设备噪声降低约10分贝,油烟排放口浓度降至0.2毫克/立方米—0.5毫克/立方米,优于上海市相关标准。自改造完成后,此区域再未收到关于油烟、噪声问题的投诉。

  为巩固整治成果,广场管理方制定了后续方案:若监测发现夜间噪声反弹,将立即在油烟风机上加装变频开关,通过调节转速进一步降低噪声。

  全程参与此项工作的静安区生态环境局执法队员刁慧惢表示,“点题整治”以“问题导向”和“精准治理”为原则,核心要义是“整治+长效”。后续,将继续以“融网强格”机制为重要抓手,聚焦油烟、噪声扰民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用实实在在的整治成效,让更多居民感受到城市治理的温度与力度。

  手机预约 免费1小时 隔音降噪

  北京朝阳区“共享琴房”让琴声不再扰民

  本报讯“以前练琴总怕打扰左邻右舍,现在社区有了共享琴房,孩子练琴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家住北京市朝阳区香河园街道西坝河中里社区的崔女士表示。如今,她每周有3天会带着孩子按预约时间到社区“共享琴房”练习钢琴。这个由朝阳区生态环境局携手相关部门打造的惠民项目,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社区的“琴声扰民”问题。

  西坝河中里社区曾是12345市民热线噪声投诉的“重灾区”。“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练习声常引发邻里纠纷。”朝阳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五分队队长李维堂介绍,传统的劝导方式往往陷入“投诉—调解—再投诉”的怪圈,难以根本解决问题。

  为此,朝阳区创新推出“共享琴房”模式,联合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破解治理难题,探索出基层环境治理与民生服务相结合的新路径。

  社区整合闲置用房,采用建筑废料再生的隔音板材,确保噪声不外传。每间琴房都安装了智能调控的新风系统,居民通过手机APP即可预约使用,每人每天还能享受1小时免费练习时间。

  试点数据显示,首批落地“共享琴房”的社区,噪声投诉量显著下降,邻里纠纷减少,社区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居民满意度提升。

  “共享琴房”的设立,得益于“政府引导、企业助力、社区落地、居民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琴房不仅提供钢琴,还配备公益指导教学资源,居民能以更优惠的价格学习音乐课程。社区定期举办“环保音乐节”,鼓励居民参与演出,传播生态文化。此外,通过“绿色积分”制度,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节能行动可兑换琴房使用时长,形成环境治理的良性循环。

  北京大学环境科研小组认为,“共享琴房”体现了环境治理从“管控”向“服务”的转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目前,朝阳区正推动“共享琴房”标准化建设,制定《社区共享琴房建设与管理规范》,并设立专项补贴,鼓励企业以“碳普惠”形式参与投资。未来,这一模式还将向农村地区延伸,结合河北梆子、京西太平鼓等传统非遗艺术传承,打造“乡村音乐课堂”,让绿色治理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夏莉 李维堂

  新能源车辆 隔音工棚 错峰施工

  西安莲湖区送法入企破解施工扰民难题

  本报记者肖成 通讯员周重龙西安报道 控制桩机施工时间、使用新能源洒水车、采用封闭式钢筋加工棚……近日,在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建筑工地噪声污染防治暨送法入企活动现场,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西安市生态环境局、西安市生态环境局莲湖分局人员及噪声污染防治专家、十余家建筑工地项目负责人来到西安延腾置业有限公司自建房项目四标段,现场观摩工地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我们要求商混罐车采用新能源车辆,降低发动机噪声,减少机器扬尘;对切割机、钢筋加工区等设施及区域,使用施工机具隔音棚覆盖;严格规划施工时间,避免在夜间或居民休息时段进行打桩、破碎、切割等作业。”延腾自建房项目总工刘谦介绍,工地动态梳理各阶段污染源,实时开展针对性管控,确保环境管控工作落实到位。

  参观过程中,工地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各项降噪措施,噪声污染防治专家结合工地设备情况,提出了可优化改善的建议。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草阳小区、汉南项目、颜家堡等项目负责人分享了各自在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经验。

  噪声污染防治专家刘建民深入剖析了建筑工地噪声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选用低噪声设备、对高噪声设备进行隔音降噪处理、优化施工工艺和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等建议。他提醒各项目负责人,要加强与周边居民的沟通,将施工影响降至最低。

  活动现场,专家从技术、工艺、管理三个层面给出建议。在技术层面,进行物理隔离降噪;在工艺层面,加强时间与强度控制,避免夜间施工,特殊情况需依规办理许可并公告周边居民;在管理层面,规范作业行为,制定噪声管理制度,安排专人巡查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