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乔建华 北京报道 发展生活垃圾焚烧项目,有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垃圾焚烧飞灰处置。据介绍,我国一年产生1000多万吨飞灰,而且全国产生量还在逐年上升。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环境治理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30年,全国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占比要控制在10%以内,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业内专家指出:“现在,全国每年的危险废物产生量大概在1.2亿吨左右,其中,垃圾焚烧飞灰约1200万吨,占危险废物总产生量的10%。实现10%以内的目标并不容易。不过,浙江省在飞灰治理方面做了非常好的示范。”
据悉,早在2022年,浙江省印发的《浙江省危险废物“趋零填埋”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就以焚烧灰渣、废盐业资源化为突破口,明确了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和能力提升全流程路径。
在源头管控严控增量方面,浙江省主要推动老旧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的炉型改造、工艺优化和技术升级,从源头上有效控制焚烧飞灰过快增长,计划到今年,全省生活垃圾焚烧厂平均产飞灰比控制在3.5%。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叶锡祥介绍说:“在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治理方面,浙江省通过开展‘趋零填埋’攻坚专项行动,建设了一批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利用设施,全省危险废物填埋比下降至10%以内,杭州市、衢州市、嘉兴市等3个市危险废物填埋比已下降至5%以内。”
以衢州市为例,当地结合水泥产业优势,在全省率先开展飞灰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研究,成功打造飞灰水洗+水泥窑协同处置的资源化利用模式,形成了每年15万吨飞灰资源化利用能力,成功实现了从飞灰全填埋到零填埋的改变,让衢州在消化本市垃圾焚烧飞灰的同时,也为省内嘉兴、金华、台州、丽水等市资源化利用飞灰20余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市建立了“基准指导价+差额补贴”机制,推动了所有垃圾焚烧厂在今年4月1日完成了飞灰“零填埋”,原有填埋场库容转为应急储备资源;嘉兴市首创“飞灰水洗+高温熔融”技术,将垃圾焚烧飞灰100%资源化利用,项目入选“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
“目前,我们没有办法实现‘趋零填埋’,我们面临很大的技术挑战,例如垃圾焚烧发电厂没有很好的办法管理飞灰,缺乏处理的设备等。”莫勒图沃大学化学与工艺工程系资深教授、斯里兰卡科学院院士、斯里兰卡国家创新局首席创新官阿吉特了解到中国的垃圾焚烧技术后,希望借鉴中国的相关经验,他说:“中国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在整个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排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