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版 要闻

一代人的“树”世代人的“魂”

——话剧《树魂》与八闽大地上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故事

《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18日 第002版)

  ◆本报记者王琳琳

  一段悠扬响亮的军号声,一段真挚深情的内心独白,一幕跨时空的历史闪回,一首欢悦轻快的畲族采茶曲。话剧《树魂》的亮相,带着解构的锋芒与非线性的灵动。

  迅速铺展故事的背景线索,又悄然勾起观众的好奇:当风格的多元、结构的叠印与时空的交错在舞台上交织,这部话剧究竟要讲述一个怎样独树一帜的故事?

  由上海戏剧学院牵头,华东地区沪闽两地多方协作、创排的话剧《树魂》,以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农民黄振芳一家三代为原型,通过《毁林》《造林》《守林》三个片段,讲述了金鼎山林场主人林守根一家承包荒山、植树造林,带领全村人改变家乡面貌、蹚出绿色致富路的感人故事。

  因“毁林”而引发悲剧,因“造林”而迎来新生,因“守林”而铸就未来。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挖掘推广这部以黄振芳家庭林场为创作原型,基于真人真事改编的话剧,也有了更加深远重大的意义。

  展现广阔视野,创作扎实剧本

  《树魂》有四条线,一明三暗。

  绿色生态线为“明”,红色文化、畲族文化、乡土文化为“暗”。

  这样多重结构、时空交错的设计,离不开编剧、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的广阔视野。

  当然,最打动他的,还是那条绿色生态线。

  四十年前,一个普通农民,能突破时代局限,用远见和坚守写出一段绿色传奇。这份藏在朴素生命里的力量,让黄昌勇有了亲自创作剧本的冲动。

  他先读了周宁县寄来的两大箱、几十本书,涉及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又趁着假期前最后一周,亲自跑到周宁。

  在树木参天的林场里,黄昌勇与黄振芳的儿子黄传融、孙女黄娟娟深入交流。为什么创办家庭林场?植树造林是怎么开始的?贷款压力大时,是坚守内心继续,还是卖掉树木缓解压力?

  几番深谈,黄昌勇摸清了黄振芳一家植树造林的全过程,《树魂》的核心表达也渐渐清晰。

  在他看来,《树魂》不仅要讲述黄振芳一家植树造林的奋斗故事,更要展现恢宏的时代背景,既要写好真人真事,让作品有生命力,也要艺术再现人与自然、家与国的关联。

  “创作不能狭隘。”闽东大地,是全国畲族人口较为集中的聚居地,这里畲歌婉转,祖地文化源远流长。这里还是红色基因的孕育地,山谷间回荡的革命号角、史册里镌刻的英雄壮歌,让这片土地传承了不朽的信仰。

  把畲族文化、红色文化写进剧本,成了必然。黄昌勇前往寿宁等地采风,收集了丰富的资料与背景。

  2024年春节,黄昌勇闭关三周,一鼓作气完成了初稿。之后,又邀请各方专家反复论证、打磨。

  一部融合树魂、山魂、军魂,富有现实性、民族性、时代性的戏剧艺术作品,成了。

  剧中很多细节,来自黄昌勇小时候的经历。比如,林家兄弟因家境贫穷抓阄决定谁能继续上学、林家长子想给瘫痪的妻子吴梅打造百果园、林守根藏起号兵阿哥的军号被村民传捡到宝贝……黄昌勇将这些生活经验创造性融入剧本,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追求艺术表达,打磨精品舞台

  戏剧舞台上,植树造林的题材不算新鲜,但话剧《树魂》还是不一样。

  “《树魂》不是宣传品,而是艺术作品。它的艺术成就有多高,传播力就有多大。”主创团队怀揣着的,是打造独特作品的艺术追求。

  该如何打破题材的窠臼?导演卢昂和团队的探索,从一连串“刨根问底”的拷问开始。

  和同类作品相比,《树魂》最大的不同在哪里?一个普通农民,哪来超越常人的生命自觉?怎样让观众相信,林守根的执着不是刻意煽情,而是从骨血里长出来的信念?更让人好奇的是,为何年迈的他会变得如此“蛮横”,展现出“不能砍我一棵树”的执拗?

  这些盘旋在创作上空的问号,逼着他们往人物的内心深处里钻,舞台上的故事也有了不一样的质感。

  为了让舞台好看、人物立住,主创团队在真实基础上,设计了几处让人揪心的戏剧冲突。一场泥石流,卷走了林守根的妻子,还让儿媳吴梅落下终身残疾——这场天灾,让林守根对着荒山发誓“要种出一片绿”,植树造林有了更强烈的现实动因。而红军号兵的模糊身影、守护麒麟山红军墓的承诺,则像一束光,让林守根数十年坚守有更强大的精神依托。

  剧中的几处矛盾,更是像藤蔓一样缠着人心。

  20世纪80年代,村里人挥着斧头砍树挣钱,林守根偏要“逆行”植树,生态保护的理想撞上“砍树才能活命”的现实,火花四溅。

  林场有了规模,是贷款修路扛着风险往前冲,还是守着一亩三分地求安稳?一家人为此红了脸。

  到了万亩林海成荫,年迈的林守根偏要对着到期的合同说“不”,一棵不卖的执拗,撞上林场转型的时代考题,如何作答?

  有意思的是,在林守根与山较劲的四十年里,总有一双温暖的手托着他。以县委书记何建桥为代表的党和政府,一直坚定而有力地支持他们种树。每逢难关,都给予他们最为关键的助力和保障。

  卢昂在剧中巧妙构作了跨越30多年的三次种树——初创时全面托举的“见证树”;发展期资金最为紧迫,难以维系的“解困树”;新时代林场全面转型升级,退休后作为林场志愿者的何书记与林守根携手种下的“未来树”。

  这“三棵树”,不仅是政府与群众血脉相连的体现,更让观众看清了林守根的坚守为何能挺过风雨,效果牵动人心又荡气回肠。

  潜心揣摩角色,奉献精湛表演

  挑大梁扮演《树魂》的核心人物林守根时,青年演员满贺刚刚28岁。

  如何撑起这个年龄跨度极大、心态层层蜕变的角色?

  满贺的信心,从深入观察原型和深入揣摩角色中一点点建立。

  去林场采风时,他绕着山道走,摸着那些粗细、高矮、手感不同的树,给它们起名字,看着树叶缝里透进来的光,想跟树再亲近点。

  最让他震动的,是见到原型人物黄振芳。97岁的老人,听力下降,话很少,但他无须多言,在那儿安静地坐着,就给人一种饱含岁月沧桑的深沉力量。

  “我注意到老爷子会下意识地掰一掰蜷缩着的三根手指,我猜那可能是他长年累月种树、干活导致的,心中不禁一颤。”满贺从中提炼出“质朴”和“坚守”,将其作为把握林守根这一角色的关键。

  那些开荒种树的执着、年迈之时看似蛮横不讲道理的“不能砍我一棵树”的执拗、年老下山时内心对树的不舍与牵挂……满贺把这些理解与共情,融进舞台表演,融进一次又一次的“喊山”独白中,传递出让观众久久不能忘怀的感染力。

  其他演员也无一不挖掘自身血肉,玩命琢磨角色内核。

  县委书记何建桥的扮演者王佳健,揣摩总结出角色“走路快,音量大,经常笑”的三大特点,在舞台上做动作时干脆有力,将一位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干部形象,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林长青(林守根大儿子)的扮演者徐伟,以“隐忍”为角色心理内核,将林家长子从一棵饱经风霜的树苗长成“顶梁柱”,那份跟随父亲种树的付出与隐忍,藏进了那个想蹲却不能蹲的“扭曲”身形里。

  就连只出场一幕的林守根妻子扮演者周枢,也跟着巡演全程,反复琢磨、不断挖掘一个母亲面对抉择时的痛苦与无奈。

  演的人沉进去了,戏自然就成了。“俗话说得好,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这遍地青山就是最大的生态”……舞台上很多有感染力的台词,来自演员们自然而然的转化。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最终,在编剧、导演以及全体演员的努力下,《树魂》用高超的艺术水平,再现了黄振芳一家植树造林的历程,传递出感人至深的精神内核,人物形象鲜活多样、动作情感饱满细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排好一部戏,影响更多人。“希望这部戏,能够推动大家思考人与自然应该怎么和谐相处。”满贺说。

  对于导演卢昂来说,《树魂》更是一次教学相长、产教融合的实战。20多位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师生从灯光舞美到化妆音效全程参与。正在攻读博士的纵臣直言,通过《树魂》,不仅读懂了生态二字的分量,更在创作里练就了过硬的本领。

  助力落地转化,传递永恒精神

  话剧虽然会有落幕的那一刻,但《树魂》的精神传递没有完成时。

  从2024年7月在周宁县首演,一年多来,《树魂》先后走过福州、上海、北京等地,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演出效果以及业内一致的好口碑。

  “想不到一部剧能催生出我这么多眼泪。”一位同济大学的学生观看后表示。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彭涛评价:“《树魂》的特别意义在于,主人公他不懂生态文明,但是他天然地知道树和人是在一起的,在得到书记的肯定和鼓励后,更成了他的一种执念。这也说明人本能的对森林的热爱,只有我们的心里种下善的种子,这个世界才能更加美好。”

  事实也印证,这样一个中国题材,蕴含了一种特殊的价值,即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世界的意义。就在2024年“一带一路”国家传统表演艺术节上,数十位外国友人观看《树魂》,对其展现的生态理念和人文精神交口称赞。国际戏剧协会总干事托比亚斯·比昂科尼指出:“《树魂》讲述的是中国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但探讨的是一个全球性的主题,对全人类都是非常重要的事。”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表示,《树魂》作为一部真正以生态为题材的原创话剧,期待能够继续打磨,成为生态戏剧的时代样板,代表中国登上世界舞台。

  对于上海戏剧学院和周宁县来说,《树魂》的故事还在继续。

  2025年7月,卢昂带着反复推演的驻场版,携团队第五次前往周宁县。驻场版采用真人讲述加影像模式,黄振芳的孙女黄娟娟也作为讲述人参与其中。经一周多对讲述人舞台走位、声台表达以及舞台灯光、视频衔接等全方位的打磨,驻场版已达可随时演出状态。

  “希望用《树魂》这样有生命力的作品,助力周宁县在绿色转型中找准发力点贡献力量。”卢昂说。

  黄昌勇也表示,“两山”理念提出20年来,全国各地拥有丰富的实践成果,艺术领域理应掀起一场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题创作活动,把追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艺术创作的根本遵循,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有生命力与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行动已经展开。由《树魂》引发,历来关注现实的上海戏剧学院,萌生了举办国际生态戏剧节的想法,计划联动国内感兴趣的高校,通过国际生态戏剧展演、沉浸式艺术创作、生态文旅路线研发、生态艺术巡游、生态艺术论坛等形式,产出一批高质量生态文艺作品,推出一批生态文化特色文旅线路,形成一批标志性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成果,打造一批多样化的生态文化阵地,持续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赋能。

  立足中国,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上海戏剧学院以文艺形式助力生态文明传播,一直在路上。

  记者手记

  所有扎根的,终将参天

  采访《树魂》的这一路,既让我撞进了顶尖院校的专业星河,更触碰到一部关于大地与坚守的绿色史诗。

  从北京奔赴上海,再从上海辗转周宁,这场采访的轨迹像一条蜿蜒生长的藤蔓,越往前伸,越给我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

  在上海戏剧学院,谈起《树魂》的创排,每一位参与其中的演职人员,眼眸里都浮动着明亮的光芒。

  他们剖析角色时,是从血肉中挖感悟,提及原型人物时,言语间是油然而生的敬畏。

  我也愈发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人格力量,能让舞台上的灵魂与现实中的身影产生如此强烈的共振?

  直到踏上周宁的土地,走访黄振芳家庭林场,答案随着林间雾气缓缓显形。

  黄振芳老爷子脸上的沟壑里,刻着与荒山较劲的倔强,蜷缩的手指间,藏着比年轮更深沉的力量。

  年近古稀的黄传融谈起紫灵芝林下种植时,眼里跃动的神采比晨光更鲜活。

  孙女黄娟娟,承担义务宣讲不厌其烦,恰似林场里默默扎根的小树,把绿意播撒进每个听者的心里。

  聆听着他们的故事,沐浴着由“三棵树”长成的万亩绿荫,我终于明白——那些藏在年轮里的故事,比任何剧本都更具穿透时光的力量。

  如今的周宁,生态家底让人羡慕。七成多的地方都长着树,负氧离子浓度达每立方厘米三万多个,空气质量常年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夏天平均气温二十四摄氏度,被誉为“天然空调城”。

  靠着这些,周宁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避暑天堂”,正大力发展康养旅游,生态牌打出了新花样。

  从“卖木材”到“卖风景”,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周宁人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离开周宁那日,车窗外的林海渐渐远去,耳畔却始终萦绕着一种声音。那不是风过树梢的寻常响动,而是大地深处传来的回响,像在低声诉说一个古老的真理:所有扎根的,终将参天。

  

  

  

  

  以上图片均为《树魂》剧照。

  上海戏剧学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