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专题

从“生态佳”到“生态+”

湖北探索多元化“两山”转化路径

《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18日 第004版)

  近年来,湖北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围绕美丽湖北建设、整体提升支点的生态承载力,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由生态大省向生态强省迈进。

  湖北省持续推进生态省“五级联创”,深入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价值转化实践探索,累计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9个,通过省级统筹、地方实践,逐步探索出具有湖北特色的“两山”转化路径和模式,将生态本底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胜势。

  享补偿红利,绘绿色底色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生态综合补偿实施方案的复函》,湖北省石首市、丹江口市、十堰市郧阳区三地上榜。

  其中,丹江口市此次的入选将进一步提升全市的生态补偿能力,推动绿色产业升级,为扛牢“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使命担当,更好发挥丹江口市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安全保障核心区功能作用注入新动能。

  据了解,湖北省多地采用的生态补偿模式,主要是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鼓励生态良好地区提供更多的清洁空气、干净水源、洁净土壤等优质公共属性生态产品,推动实现保护“绿水青山”者受益,换来“金山银山”。

  鄂州市是湖北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市,多年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生态价值计量、生态资产融资、生态权益交易、生态价值目标考核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取得了较好成效。

  鄂州市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按照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际测算的生态服务价值基础上,先期按照20%权重进行三区(鄂城区、华容区、梁子湖区)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逐年增大权重比例,直至体现全部生态服务价值。对需要补偿的生态价值部分,试行阶段先由鄂州市财政给予70%的补贴,剩余30%由接受生态服务的区向供给区支付,再逐年降低市级补贴比例,直至完全退出。

  发展“美丽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襄阳市保康县尧治河村,对特色矿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和升级。曾经的高寒极贫村,如今不仅成为保康县“首富村”,而且跻身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连续6次获得“全国文明村”称号。

  尧治河村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15个露天矿点和8座矿粉厂坚决关停。矿山全部进行规范化改造,实行产业转型升级。边采边治理,“矿开到哪,生态治理到哪,环境保护到哪”成为村民共识。

  如今的尧治河村,林木葱茏,绿树成荫,不仅捧回了“国家级绿色矿山”“国家生态公园”等金字招牌,而且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宜昌市五峰县以“生态立县”战略为引领,创新探索“茶文旅”融合发展、“林药蜂”立体种养等五大模式,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五峰样板”,为山区县域破解“生态优而产业弱”难题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路径。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122.65亿元,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58万元。

  恩施州坚持不懈治山理水、护绿减污,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被授予全国“天然氧吧州”称号。依托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为主的生态产业市场,盘活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全州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一县一特色、一行一产品

  “生态金融”模式,主要路径是开展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市场化运作,搭建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平台;将生态资源股权化、证券化、债券化、基金化。

  十堰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立绿色资源核查、排污权交易、绿色票据、绿色保险、绿色信贷产品和试验区申报达标6个工作专班,共同绘好绿色金融“施工图”。

  十堰市引导金融机构在当地设立绿色金融发展部、绿色金融示范行等机构,全市13家金融机构均出台绿色金融工作方案、设立专营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将金融知识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和国民教育课堂,在新闻媒体开辟绿色金融工作专栏,通过直播、微信公众号等媒介普及绿色金融知识,形成推进绿色金融建设的浓厚氛围。

  同时,拓宽绿色金融“新路径”。按照“一县一特色、一行一产品”要求,引导鼓励金融机构率先在全省创新推出一系列绿色信贷产品。以“碳吸收”为核心,创新推出“碳林贷”“漆树贷”等金融产品,支持油橄榄、漆树、茶叶等绿色生态农产品规模化发展,十堰市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林业碳汇融资服务纳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以“碳替代”为支撑,创新“光伏贷”“水电贷”等产品。兴业银行十堰分行在房县发放“光伏贷”,替代减少碳排量4.3万吨。熊争妍 胡心洁 刘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