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专题

用志愿红守护生态绿——湖北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蓬勃发展

《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18日 第004版)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

  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持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共建美丽中国。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湖北省是生态大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和三峡库坝区所在地,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国家水安全战略保障区,生态环境本底优渥、生态环境保护地位重要。

  近年来,湖北省上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长江大保护、美丽湖北建设等重大战略。

  2024年,湖北省经济总量跨越6万亿元大关,用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的经济增长,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目标。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丹江口水库水质连续10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成绩的取得,既饱含了湖北省各级党委、政府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政治担当,也凝聚着广大环保志愿者的艰辛努力和无私奉献。

  “聚沙成塔”建设美丽湖北

  “5年前,我们组建‘武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目前,已有110多支活跃团队、2.4万余名志愿者。”志愿服务总队召集人柯志强道出了湖北省环保志愿服务从“小众行动”到“大众参与”的历史性跨越,他作为环保社会组织“武汉绿色江城”创始人,正是这一转变的见证者。

  十堰市丹江口水库岸边,16.2万“小水滴”志愿者如繁星闪耀。这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队伍常态化开展巡库护水、环境宣传、水质监测等活动,以千万滴“水”的汇聚守护南水北送,成为保水护水的中坚力量。

  全省创新构建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的志愿服务机制,为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目前,全省环境保护类志愿服务组织达两万余个,占志愿队伍总数的46%。

  志愿服务精神熠熠生辉

  从丹江碧水到长江之滨,从武当云巅到神农林海,人人争当志愿者,人人参与环境保护蔚然成风,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环保志愿者、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品牌。

  “小豚大爱”项目跻身全国“十佳公众参与案例”、丹江口库区志愿者蒋德新入选全国“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李连邦等18人获评全国“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十堰“小水滴”志愿服务联合会入选全国“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如今,在荆楚大地上,志愿服务精神在美丽湖北建设新征程中熠熠生辉。

  湖北省通过打造系列生态文明教育品牌凝聚社会共识,持续扩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影响力。湖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中国地质大学举办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中心开放活动,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与院士同台科普,让环保知识走进大众视野。“与绿同行”平台吸引1800个团队、两万多名高校青年志愿者注册,入选省精神文明重点项目;“水科技湖北赛区”活动则辐射数万名中小学生,播撒下环保的种子。

  全省将坚持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凝聚更多社会力量,确保“一江清水永续东流,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为推动建设更加绿意盎然的美丽中国而不懈奋斗。熊争妍 陈果 余桃晶 敖颖婷

  

  “美丽中国,志愿有我”南水北调九省(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联合行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