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宁博
来自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家库的专家近日齐聚一堂,对《灌云县2025年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展开评审。经过数小时的质询与讨论,专家组组长、河海大学教授冯骞宣布:“报告提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小菜园’资源化利用模式符合实际,技术可行,一致同意通过评审。”这标志着“小菜园”模式迎来升级推广的关键节点。
从试点摸索到体系成型:“小菜园”模式迎来“三级跳”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收集难、成本高、易反复的问题,是长期困扰基层的顽疾。
2024年6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在伊山镇皮甲墩村的两家农户悄然启动了一场变革——“小菜园”模式1.0版率先落地。其核心工艺为“改良化粪池+隔油池+水解罐+厌氧罐+生态滤池”,首次实现了“污水变肥水,肥水润菜畦”的资源化闭环。
“以前刷锅水直接泼,夏天臭得不敢开窗。现在用这水浇菜,小白菜蹭蹭长,省了买化肥的钱。”两户村民成为首批受益者。
在试点基础上,围绕破解常住人口较少、居住较为分散、治理成本较高的难题,灌云县统筹衔接农村户厕改造和生活污水治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确定“以资源化利用为主、城镇接管为辅、一体化分散式治理设施为补充”的治理思路,试点整县制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梯次推进农村户厕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相衔接。
然而,分散的罐体占地大、衔接复杂,成本仍有压缩空间。仅仅数月后,“小菜园”模式2.0版便展现出“集成智慧”——将水解罐体、厌氧罐体集成为三仓式水解厌氧复合床生物膜反应器。因地制宜确定规模,依据常住人口将反应器的容积增加到0.5立方米、1.0立方米等不同型号。同时,对黑水、灰水提出“黑灰合并”“黑灰分离”的治理方法。
此次通过评审的3.0版实现了技术成熟度的显著跃升。据负责“小菜园”模式研发的常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文艺介绍,在总结前期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小菜园”模式3.0版对工艺路线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一方面,将三仓式水解厌氧复合床生物膜反应器升级为四仓式水解厌氧复合床生物膜反应器,增加水体流动性;另一方面,在部分工艺细节上进行改良。
以用促治、以治养用,灵活适配分散农户与小型聚居点
评审会上,专家们深入剖析了“小菜园”模式3.0版的核心价值,为其大规模推广投下“信任票”。
据灌云县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红新介绍,“小菜园”模式治理成本投入低,单户占地面积6平方米左右,单户治理模式造价比较低,单体设施联户越多工程造价更低。运维简单易管理,全流程无动力装置,绝大部分村民具备自行运维管理能力。“小菜园”模式3.0版采用水解酸化、厌氧净化、土壤生态消纳等关键处理技术,使用水体自流方式,尾水进入周边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林地以及农田,有效地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农村庭院经济和农业绿色发展相结合,就近、就地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源化利用。
“评审中,我们特别关注其水力流态优化与覆盖延伸能力。”专家组成员、南京林业大学教授荆肇乾表示:“四仓式反应器设计绝非简单扩容。它将预处理、水解、厌氧、深度处理四大功能区精密串联,为污水规划出高效‘降解流水线’”。这一关键突破获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
“它构建了完整的资源化内循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左晓俊表示:“经处理达标的尾水直接回用于小菜园,既彻底截断污染外溢,又转化为生产资源。这种‘以用促治、以治养用’的闭环,是项目可持续的核心。”
冯骞则赞赏其“精巧的模块化与强大的适应性”:“从1.0到3.0,灌云走出了一条持续优化、成本可控的进化之路。3.0版四仓式反应器如同‘可生长的积木’,规模灵活适配分散农户与小型聚居点。日常运维简单便捷,普通村民经培训即可应用。”其经济性指标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得到充分验证,成为通过评审的关键支撑。
随着专家评审的“绿灯”亮起,灌云“小菜园”模式3.0版即将驶入整县制推广的快车道。连云港市灌云生态环境局局长秦绪伟说:“下一步,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努力建设成为质量过硬、效益显著、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打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县域样板示范’。”
连云港市灌云县东王集镇兴春村八组居民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小菜园”资源化利用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