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以前怕检查,担心停产。现在不一样了,有问题先提醒我们改,改不好还有人帮着找原因。”这是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一家涉气企业负责人的真切感受。如何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既守住大气环境底线,又不干扰企业正常生产?成都市新都区给出了答案:通过“分级响应”让执法更精准。
“我们敏锐地把握相关部署的核心要求,创新推出‘无事不扰—告诫说理—行政处罚—监督整改’渐进式执法模式。”成都市新都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模式构建起污染源监控三级预警处置体系,既保障企业正常生产,又守住环境底线,在大气污染防治的“严”与“暖”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VOCs浓度这一关键指标,新都区科学设定1.8mg/m3(强化管控)和2mg/m3(日常监管)两类PID预警触发值,形成“企业自查—镇街排查—执法介入”的三级响应链条。
首次预警,企业自主排查整改,充分释放市场主体的主动性;1小时内未改善则触发二次预警,由镇街开展排查;若问题仍未解决,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新都支队再依法介入。这种“阶梯式”处置,既避免了小问题拖成大麻烦,又让企业在整改中学会规范经营,打破了“一罚了之”的简单化思维。
“这绝非对污染的‘放任’,而是用‘善作为’实现‘巧监管’。”上述负责人解释,通过“抓大放小”,有限的执法力量得以集中攻坚突出问题。
2025年以来,全区共发起、处置站点预警80次,55家企业在镇街指导下完成整改,仅4家因严重违法且整改不力被处罚,罚款金额达85.245万元。
看似“宽松”的背后,是对生态环境底线的坚守——截至7月26日,新都区PM2.5浓度降至31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8.8%,优良天数达167天,在全市排名第六位,空气质量持续稳居中心城区前列。
执法有了温度,更需精度加持。新都区深知,“无事不扰”的前提是“精准发现”。依托全区439个“天眼”摄像头,新都区整合各类系统,构建起“1+8+N”立体数据基座和组团式监测网络,并新建7套FID、55套PID监测设备,为2200余家涉气工业企业及家具园区、现代交通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筑起“小规模组团式”VOCs电子围栏,自动捕捉污染物高值区域。
结合大、中、小三种气象分析算法,监管人员能以1小时为尺度,实现100米至5公里范围的精准溯源,将问题发现时间缩短50%,溯源精度高达85%。如今,执法人员无需“大水漫灌”式检查,通过数智平台就能锁定污染源头,让“靶向治污”从理念变为现实。滕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