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法治

上海长宁举办“优化涉企检查推进政务公开”政府开放月主题活动

市民代表沉浸式体验“无感执法”

《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18日 第006版)

  ◆通讯员 王晨羽 本报记者 丁波

  8月6日,上海市长宁区生态环境局举办“优化涉企检查推进政务公开”政府开放月主题活动。活动中,市民代表走进区生态环境局,与执法人员一道通过无人机巡查、智慧监管平台操作等方式,沉浸式体验生态环境“无感执法”。

  “公开透明是现代政府治理的重要原则,生态环境保护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活动伊始,主持人的话点明了此次开放活动的双重意义——既是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具体实践,更是凝聚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公众参与 沉浸式体验“无感执法”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无感执法’如何落地。”随着主持人话音落下,活动进入核心环节,三场依托科技的非现场执法实景生动上演。

  “光华医院工地7点后扬尘数据15分钟平均值出现异常,请现场负责人说明情况。”执法人员首先开始展示工地扬尘监管的“云端处置”。通过“慧生态”数字平台,执法人员与工地负责人发起视频连线。大屏幕上,扬尘数值、企业信息等实时同步,执法人员逐项核实:“工地当前作业内容是什么?扬尘在线监控设施是否正常运行?最近一次维护记录能否提供?”

  随后,经备案的无人机升空巡查。执法人员与市民代表一同查看实时传回的画面,发现局部区域存在扬尘隐患。“因台风影响工人未及时到岗导致清扫滞后,我们将立即整改。”工地负责人承诺。不到10分钟,一场非现场执法闭环完成。“数据预警—视频问询—无人机核验—跟踪整改”的全流程模式,使扬尘污染处置响应时间大幅缩短。

  紧接着,开始进入危险废物监管环节。“危险废物处理关乎环境安全与公众健康,远程监管体系能实现全流程可控。”负责危险废物监管的执法人员操作着“慧生态”数字平台,向市民展示监管要点:专门贮存场所需装防盗门、实行专人专锁;门口必须张贴黄色危险废物标识及责任信息;进出台账与称重铁板数据需一一对应;防爆灯具、带活性炭过滤的排气口等设施缺一不可……

  “不同危险废物需由有对应资质的机构回收,比如废弃荧光灯管,就必须由上海电子废物交投中心有限公司回收,这是全市唯一有相应资质的机构。”执法人员特别强调,通过远程监控,可实时核查分类存放与“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要求落实情况,从源头筑牢环境风险防线。

  最后的机动车排放检验监管则体现了“数据说话”的精准。执法人员通过监管平台随机调取了市民代表选中的“沪A9****”车辆检测数据。屏幕上,蓝色车速曲线呈“三峰形态”——对应“轻踩油门后松开,怠速后再踩再松”的标准流程;橙色氮氧化物浓度曲线始终低于限值线。“这辆车一氧化碳0.3克/千米、碳氢化合物0.1克/千米、氮氧化物0.2克/千米,全部达标。”

  执法人员介绍,平台不仅能实时查看监测视频,还能自动识别检测时间异常、检测方式变更等问题并报警。“如发现数据弄虚作假的行为,我们执法大队将及时介入,依法处置。”

  政策为基“无感执法”为企松绑减负

  “无感执法”的推行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导向与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专门制定涉企行政检查实施方案,清晰界定“查什么、谁来查、检查谁、怎么查”,尤其强调“检查码”的规范使用,为“无感执法”划出了清晰的操作路径。

  顺势而为,长宁区生态环境局自主搭建“慧生态”数字平台,整合环境质量、污染源治理等五大模块数据。执法人员可通过在线监测、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实现非现场监管,实现“环境质量一屏观、环境治理一网管、环境服务一云端”,为“无感执法”落地提供了技术底座,也让生态环境质量精细化管理有了硬核支撑。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依托生态环境智慧数字平台开展“无感执法”,长宁区涉企检查户数同比下降近六成,执法效率与质量未受影响,既守住了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又为企业减负松绑,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在互动交流环节,一位企业代表的分享道出了“无感执法”的价值:“因为我们企业涉及危险废物,过去总要接受不少检查,难免花费精力去协调对接。但今年以来,检查频次明显减少,让我们能更专注于生产经营和内部环境与安全管理。”来自上海科技宇航有限公司的代表袁孟坦言,这种“做减法”让企业真切感受到了政府监管的温度。

  他进一步提到,长宁区生态环境局“预防在前、指导先行”的理念更让人印象深刻:“定期组织政策培训、提前提示风险,可以让企业少走弯路,从根源上降低违法风险。”这意味着,“无感执法”减少的是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不变的是监管力度与服务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