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版 双碳行动

为每类树都办好“碳身份证”

衢州质押森林碳汇获贷款,用于发展油茶种植

《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18日 第007版)

  本报讯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马金镇花园村的100亩油茶山,青绿色的油茶果缀满枝头。“初榨茶油每公斤能卖一百多元。这100亩油茶地每年给村集体和农户带来近20万元收入。”花园村党支部书记邱朝贵满是欣喜地说道。

  邱朝贵手里攥着一张刚从镇里打印出来的碳汇监测单,纸上“2000吨/年固碳量”那行字尤为亮眼。望着身后连绵的5244亩山林,他感慨地说:“守了半辈子山林,谁能想到,这一年2000吨的固碳量能变成金票子。没有它,就没有现在的百亩油茶山。”

  开化县坐落在钱塘江源头,森林蓄积量有16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81%。可怎么才能让这片沉睡的山林“活”起来?

  2021年,衢州市在全国首创碳账户体系,林业碳账户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那年春天,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带着各式仪器钻进了开化的山林,一待就是3个月。他们给每类树都办了“碳身份证”:杉木年固碳12.6千克/株,毛竹年固碳5.3千克/株。全县37万亩林木从此有了“碳身份证”,这片沉寂的绿海变成了流动的碳银行。

  2021年5月,开化县林业局的技术员首次扛着50台碳监测仪器,深一脚浅一脚地钻进村里的林子,把仪器一一绑在树干上。几天后,数据出来了:这片林子年固碳2000吨。邱朝贵还记得,一周后,县农商行行长拿着合同找上门,笑着对村“两委”成员说:“把碳汇存折抵押给银行,可以贷给你们300万元。”

  红章一盖,全县首笔森林碳汇质押贷款就这么办成了,这300万元用来发展村里的油茶种植。林场会计翻着新账本,眼睛瞪得溜圆:“松针掉进土里都能折算成信贷额度,这林子真是一座金山。”

  从“质押”到“溢价”,低碳理念正一点点改变着开化县山区的经济模式。

  在开化县林业局指挥中心,大屏上的绿色波浪线正不停跳动。技术负责人指着其中一段上扬的曲线解释说:“这片毛竹林刚完成间伐,移除了老竹、病竹,促进新竹生长,固碳效率提升了15%。”随着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碳汇资源库越来越完善,开化县的碳资本正通过云端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茶农王永福把茶园接入碳监测系统后,惊喜悄然而至。贴了“低碳认证”的茶叶,价格一下子涨了40%。“以前就卖个茶青钱,现在连茶叶‘呼出的气’都值钱。”更让他高兴的是“碳汇致富贷”,用未来30年的碳汇收益权作抵押,茶园改造的钱有了着落。

  这些年,开化县完成林业碳普惠开发面积2.07万亩,实现碳汇量3.17万吨,在全省首创了“森林碳汇价值”多种质押物联体贷款模式的“零碳相伴”贷款产品,累计发放碳汇质押贷款1844万元。蓝晨 郑霞凤 方远鹏 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