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专题

弘扬“主旋律”唱响“大合唱”共绘“同心圆”

武汉奏响绿色“协奏曲”共谱生态“新乐章”

《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19日 第004版)

  ◆杨海垚 刘婷婷 金宪琦 陈侣蓉 于海涛 刘雅进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湖北省武汉市坚持守正创新、担当作为,以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为主线,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显著提升,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十四五”以来,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做法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主要媒体频频报道;两人获评全国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1人获评全国最美基层环保人,两个案例入选全国“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先进典型名单,1家单位获评全国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

       新闻宣传“一条链”

       弘扬生态文明“主旋律”

  创新开展“1+N”新闻发布链模式。将生态环境新闻发布纳入武汉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年度计划,统筹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和承担重要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部门,分季度召开生态环境领域新闻发布会,充分展示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举措、新成效。充分发挥新闻发布会高效、权威宣传主渠道作用,常态化开展多部门联合宣传,“一盘棋”开展现场采访、社会宣传,“一条线”做好政策解读、专题报道,每年发布生态环境领域新闻报道千余篇,弘扬主旋律、打好“组合拳”。

  打造“一体化”融媒体宣传平台。成立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融媒体中心,整合宣传资源,加强素材共享,建立信息中台,实行统一调度,制作出一批原创性强、传播量高的宣传文案,生态环境领域的正面曝光率一直位居全国同级城市前列。持续实施“热点追踪计划”,科学把握宣传节点,借势放大生态环境保护声量,持续开展触及一线、贴近群众生活的宣传素材征集,通过“花漾江城”、执法人不服“暑”、家门口的美丽河湖等一系列主题宣传,有力展示美丽武汉建设成果和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形象。

  多元赋能新媒体宣传。创新制作“AI+”“IP+”“文旅+”等可视化宣传产品策划,推出一系列“爆款”新媒体产品,多个单篇推文阅读量超5万人次,优质短视频创作累计传播量过百万。与江苏省南京市联动开展“双城CP”江豚直播活动,吸引超120万网友“云守护”。武汉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关注量近10万,发布内容数次获生态环境部“点赞”;武汉生态环境政务微博粉丝超167万,荣获“湖北十佳政务微博”。社会宣传“聚合力”唱响生态文明“大合唱”

  提升主题活动质效。以六五环境日、全国生态日和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节点为契机,通过环保集市、文艺汇演等方式,每年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宣传活动,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联合中国环境记协创新采用“环境新闻茶座”形式,举办2025年六五环境日武汉主题宣传活动,多视角讲好武汉生态环境保护故事,精心制作7个原创视频内容,有关原创推文阅读量突破两万人次。

  推进美丽细胞建设。以企业、学校、社区、家庭等为单元,常态化实施城市绿色生活“细胞工程”,市级党政机关创建节约型机关覆盖率达100%,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获评全国绿色低碳公共机构,江夏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荣获全国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北湖街道成功入选C40“绿色繁荣社区项目”试点,全市绿色出行比例达76%,59所中小学、幼儿园获得“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称号,累计打造1588个“无废细胞”,两家单位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培育弘扬生态文化。用好用活“小山小水”及“绿荆荆”“蓝楚楚”“武小环”等特色生态环保吉祥物,开发3套表情包,制作两部小山小水生态动漫宣传片,推出“生旦净末丑”环保吉祥物形象。紧贴“公民十条”,结合湖北大鼓等特色元素创作美丽武汉版“五环”生态公约,编排《让中国更美丽》汉剧版,策划《青山爷爷讲灵山故事》生态文化科普视频,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促进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打造180万人使用的“武碳江湖”个人低碳平台,营造全民践行低碳生活良好氛围。

  公众参与“提动能”

  共绘美丽武汉“同心圆”

  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组建武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和16个区级服务队、7支专业化服务队,形成“1+16+7”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网络。出台“美丽武汉,志愿有我”实施方案,打造“武汉生态环境志愿者之家”,推出志愿服务“十大行动”。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现状调查,推出15门生态环境保护志愿宣讲课程,选聘三批次42人为武汉生态环境观察员,示范带动全市各行各业践行生态文明。“十四五”以来,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超1300场,形成“武汉生态环保高校行”“美丽武汉志愿有我”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

  深化环保设施开放。在全国率先实现八类环保设施线上、线下全覆盖,创新打造“武汉环保好邻居”VR观景平台,依托“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小程序,实现全天候、全时段“在线看”,推动环保设施从线下游到“点单”游,累计组织开放活动超2000次,线下接待参观超5.5万人次,VR“云参观”达35万人次。积极开展“局长带你走进环保设施”专题活动,带领公众走进格林美公司探秘电子废弃物变废为宝。邀请中宣部“金牌讲解员”为开放单位专业指导,推动两家单位参与全国环保设施集中开放直播活动,吸引超90万人在线观看。

  厚植环境教育土壤。推出覆盖校园、公园、湿地、科研机构、环保设施、绿色企业等百余点位的7条“武汉城市新绿标”。编印出版环境教育地方教材《身边的环境》和《环境教育读本》,累计向全市义务教育学生免费发放79.4万册,推动全市中小学每学年开设12课时专题生态环境教育课。连续开展二十届青少年生态环境实践活动,鼓励中小学生(幼儿)走出校园、拥抱自然,录制“共同探究沉湖湿地的科学奥秘”科普视频,在全市中小学校同步播出。全市有4所场馆入选“全国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场馆”。

  

  蓝天白云下的武汉金银湖畔。张传明摄

  

  组织市民观察团参观湖北达能旗舰展馆,探秘绿色工厂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

  

  开展“关爱自然,保护山川河流”志愿活动。

  

  “地上打球,地下治污”铁路桥地下净化水厂成为第五批全国环保设施开放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