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专题

让环境教育扎根河湖乡间

《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19日 第004版)

  ◆王琦珣 金宪琦

  “老师你看,湖面上有黑水鸡。”

  “老师,我的取水器里捞到了小虾。”……

  武汉华侨城小学将毗邻校园的大美东湖作为校外生态课堂,将生态环境教育“搬”到湖边,让学生近距离了解东湖生态。同时,学校精心打造“东湖生态文明教育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东湖美丽生态“搬”回了校园。

  城市就是学校,自然就是课堂。与华侨城小学类似,新洲区涨渡湖小学把学生带到涨渡湖湿地的“绿野仙踪”中,开讲“原生态”的生态课。

  武汉汉阳区、蔡甸区、经开区遴选的首批长江流域水质监测试点学校组织师生进行水样采集、测试、汇总分析,形成《“长江小卫士”长江流域水质监测年度校园报告》。

  大兴路小学连续5年开展汉江水质及生态研学考察,行程达1万多公里,记录汉江水质监测数据552个,完成考察手记200余篇,撰写研究论文、调查报告5篇。

  全国小学中首个湿地生态教育馆在江汉区华中里小学诞生,100多种蜻蜓标本在洪山区第一小学让孩子们大开眼界,首个“零碳校园”在硚口区红旗村小学扎根……这些校园生态环境教育新绿标成为更多青少年见天地、见生命、见成长的生态“打卡地”。

  结合乡村振兴工作,武汉市还策划了“关爱留守儿童,留住生态乡愁”活动,组织科普专家、优秀教师、志愿者等前往乡村学校开展专题宣讲、生态研学、自然笔记、自然教育等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前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博物馆等生态环境宣教基地参观研学,把热爱家乡、爱护自然的情感厚植进孩子们的心田,拓展生态实践的视野。

  与自然共荣共生,与江城共同成长,鼓励青少年走出校园和城市,拥抱乡村、守护自然,是武汉市生态环境教育的一项重要实践。目前,武汉市青少年生态环境实践活动已连续开展了20届,涌现出1万余名武汉市少年环保使者,59所中小学、幼儿园获“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称号,创建省级绿色学校130所、市级绿色学校442所。这些举措对帮助青少年扣好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粒扣子、推动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