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甘肃省生态环境领域“两轻一免一重”清单(2025年版)》(以下简称《清单》)近日正式实施,由从轻、减轻、不予、从重4个子清单构成,共包含65项,其核心创新在于“三个首次”。
首次出台减轻行政处罚清单。现行的程序法对于从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的表述都是同时出现,在执法实践中,到底应当适用从轻处罚还是减轻处罚通常难以准确区分。针对这一情况,《清单》首次明确13项减轻处罚事项,其中7项为应当减轻的具体情形,6项为法定减轻情形的细化,每项都严格限定适用条件,推动实现减轻处罚裁量的具体适用。
首次区分“轻微不罚”与“首违不罚”。《清单》将不予处罚的事项划分为“轻微不罚”的21项和“首违不罚”的12项,从根源上厘清适用边界。“轻微不罚”针对“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无危害后果”的情形;“首违不罚”则适用于“初次违法、危害轻微且及时改正”的行为。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轻微不罚”不设“首次”限制,但要求企业彻底改正某一类行为,若再次违法则必须处罚;“首违不罚”以“两年内首次”为前提,体现对企业“容错试错”的包容,避免了“要么全罚、要么全免”的情况,让执法更精准。
首次设计量化罚款公式。《清单》创新设计从轻、减轻、从重3套罚款计算公式,与甘肃省“综合执法一体化管理系统”中的裁量计算器无缝衔接,实现“机器算+规则调”的科学裁量。通过公式化计算让执法人员敢用、会用裁量权,企业也能算清“违法成本”,实现“阳光执法”,从技术层面杜绝“人情罚”“随意罚”。
此外,《清单》与“甘肃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和“综合执法一体化管理系统”共同构成“基准+清单+计算器”三位一体的裁量体系,确保执法规范可追溯、可监督。
在标准衔接上,《清单》将裁量基准中的“原则性规定”转化为“具体情形”,让基层执法有章可循;在技术支撑上,裁量计算器将研究新增“清单适配”功能,输入违法事实后自动匹配清单事项,提示是否适用从轻、减轻、不予或从重处罚,并同步生成公式计算结果,实现“每一笔罚款都有依据,每一次裁量都可追溯”;在程序规范上,《清单》配套印发《不予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模板,要求执法文书必须载明“违法事实、适用清单条款、说理教育内容”。
《清单》的实施,对执法部门而言,进一步提升了精准执法的公信力,赢得了企业的理解;而企业也深刻地了解到,对于自身存在的环境问题,执法部门不是“一罚了之”,而是正面引导、包容审慎,让企业知道错在哪儿、怎么改。
下一步,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将根据执法实践和法律法规修订情况调整事项,确保制度持续优化;加强培训考核,将清单适用纳入执法业务培训,通过开展“以案释法”宣讲、发布典型案例等方式强化执法人员理解运用;强化监督评估,加强对案件适用情况的抽查检查,对滥用裁量权的严肃追责,确保清单落地不走样。周璟 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