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新沂生态环境局 孙超远
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2024年同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开票销售收入、服务业开票销售收入“三个过千亿”,且PM2.5平均浓度、国家和省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等环境质量指标持续向好。新沂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中,将生态理念深度融入发展肌理,构建起生态筑基、产业赋能、制度保障的绿色发展闭环。
在过去,生态环境保护常被视为经济增长的“成本项”,但新沂通过重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价值逻辑,用实践证明良好生态环境既是核心竞争力也是重要生产力。马陵山“生态岛”试验区投入6700万元实施生态修复,不仅使植物种类增至521种、动物种类增至1332种,更通过“生态+文旅”模式实现年旅游收入超30亿元;骆马湖(新沂段)投入10亿元退圩还湖,在恢复4.5万亩自由水面的同时,带动周边发展低碳旅游项目。“保护—增值—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打破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依赖,印证了“绿水青山”可以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真理。
产业转型实现了“绿色筑基、创新赋能”的升级。面对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新沂市拒绝“一刀切”式关停,通过集中入园、技术改造推动其“腾笼换鸟”。中新钢铁投资12.6亿元实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年减排二氧化硫286吨,同时铁路专用线使大宗货物清洁运输率达73.4%;新凤鸣集团采用闭环水系统,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超95%,其绿色染整技术更打入国际高端市场。新兴产业则坚持“从零开始”的绿色标准,晓星碳纤维项目实现生产“零排放”,半导体材料等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超20%。在传统产业提效降碳、新兴产业绿色崛起的“双轮驱动”下,千亿级经济体量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内核。
制度创新是新沂绿色发展的关键支撑。新沂市构建起“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责任体系,将生态环境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之中,权重提升至20%,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设立两亿元绿色发展专项资金,对生态技改项目给予最高30%的补贴,推行“生态环境绩效分级”,A级企业享受“不停产、不限产”激励;创新“河道长+水务长+检察长”治理模式,在骆马湖保护中建立跨省联防联控机制。这些制度设计既划定了生态保护的红线,也明确了绿色发展的路线,形成了刚性约束与柔性激励并重的治理格局。
区域经济绿色发展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发展范式的根本变革。新沂的探索证明,当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就能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