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红
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地处关中盆地东北部的黄河西岸,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成功建成国家园林县城、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县到入选“三北”工程科学绿化试点县,从被认定为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到被确定为首批省级低碳近零碳试点县之一,再到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近年来,合阳县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守护黄河生态底色
在入黄口的徐水河畔,摄影师赵晓罡按下相机快门,用光影记录黄河湿地之美。
作为沿黄县份,合阳境内黄河总长41.7公里,流域面积601平方公里,县境内大峪河、金水、徐水、太枣河均属黄河水系。
为了让黄河岸边的“生态画卷”愈加动人,在治理过程中,当地通过运用依法严厉打击黄河流域非法采砂违法犯罪联合工作机制,探索出了“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司法审判”的综合治理模式。
“我们通过设立生态环境司法保护联络点和合阳黄河湿地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基地,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为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作出新贡献。”合阳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郝翎说。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合阳县严守“三线一单”,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机制,统筹“三水”治理,建
立了“一河一策、一湖一策、一库一策、一渠一策”机制,建成覆盖沿黄
流域“三级河长制+警长制+巡管员”体系,全面加强生态环境
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向好,流域水质持续改善。
芦苇摇曳、百鸟翔集、水清鱼肥,合阳正以实际行动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现人水同兴。
成立合阳县北山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96%、97%和97.65%,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0482公顷。退耕还湿1.8万亩,修复退化湿地5000亩,湿地面积达193平方公里,水生和陆生动植物保护种类200余种……一系列举措带来看得见的成效。
目前,合阳县正对黄河流域沿线设置的187个排口建立“受纳水体—排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排污溯源路径,给每个排口核发“身份证”,全面实现排口“一张图”全过程动态监管。
凭借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截至目前,合阳县养殖水面4.5万亩,年产水产品4.8万吨,渔业综合产值约6.5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10%以上。
“我们将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着力以黄河流域生态渔业为主轴线,建成集生态养殖、休闲观光、渔事体验、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于一体的高质量生态渔业。”合阳县渔业发展中心业务股股长张小军说。
做足“两山”转化文章
近日,站在合阳县洽川镇申东村的半山腰举目远眺,一排排大棚错落有致,刚出棚上车的农产品整装待发。在村民李柯婷的记忆里,许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模样:“砂场遍地,寸草不生,别说种庄稼了。”
如何让生态“疤痕”变成绿色“聚宝盆”?当地采取了严禁采砂,邀请专家研究办法发展项目的路径。
生态要修复,废矿变富矿。植绿、建园、固坡,慢慢地,土地又恢复了生机活力。经过多年努力,村里的采砂废弃地在省、市、县相关部门的协作下,建成合阳县黄河西岸矿山生态修复产业园暨洽川乡村振兴示范产业园,实现了“山美、景美、田丰”的目标,同时,依托生态修复建成的“绿色银行”,带动了100余人走上致富路。
这是合阳县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当地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例证。
如何以绿色发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合阳县一直努力探索实践。
在洽川镇,建成的洽川风景名胜区,靠卖风景为当地带来好“钱”景;在新池镇,开放的紫缘薰衣草庄园,鼓起了村民“钱袋子”;在甘井镇,畜禽粪便被“点污成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一个都不能少,合阳县依托绿色家底,做足文章、狠下功夫,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同频共振。
如何让群众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合阳县编制出台《合阳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确定五大重点修复区域,部署五大重点工程和12个重点项目,计划到2035年累计国土综合整治18592.64公顷。按照“矿山生态修复+”模式,推进黄河西岸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通过建立“龙头企业+示范园+合作社+农户”新型合作机制,昔日采砂废弃地变成了“山美、景靓、田丰”的特色农业示范区,年平均直接收益约120万元,农户年平均增收1.8万元。
“合阳县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点绿成金’发展‘美丽经济’。”渭南市生态环境局合阳分局副局长贺琴莉表示。
未来,合阳县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守护好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