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法治

既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又引导公众理性监督

南通海门依法澄清不实举报

《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21日 第006版)

  ◆谢一枭 高今朝 黄凯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生态环境局近日成功化解一起针对民营企业的不实举报,既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又以规范化处置流程正确引导公众依法理性行使监督权利。

  接诉即办重视群众举报

  今年7月15日,海门生态环境局收到上级交办信访件,有群众反映,海门区四甲镇某玻璃工艺品厂工业废水未处理排放,严重污染周边环境。

  作为信访办理法治化试点区域,海门生态环境局立即启动规范处置流程。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调取被投诉企业近3年的信访记录,确认无历史投诉后,按照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信访办理的实施意见》规定,于受理当日交办属地分局开展现场核查。

  “这种零前科仍严标准的处置方式,既体现了对群众监督的重视,也彰显了对企业权益的审慎态度,为后续依法处置奠定基础。”海门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精准核查还原事实真相

  为确保核查结果的客观性与权威性,执法人员严格遵循信访办理法治化的全流程规范,实施“多维验证”核查机制。

  首先,对生产流程进行溯源。执法人员对这家企业“混合—熔制—成型—退火”的全工艺链条进行梳理,确认核心设备为工业电炉,无废水产生工段。

  其次,对周边环境进行勘查。采用无人机航拍与地面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厂区周边200米范围的沟渠、土壤进行排查,未发现任何排水痕迹及污染迹象。

  执法人员由此开始质疑此次举报的真实性,于是分别询问举报人与企业负责人,结合企业负责人提供的微信聊天记录查明,双方因产品试样费用1.4万余元产生经济纠纷,举报人心生不满,已多次向不同部门举报施压。

  公开澄清护航企业发展

  “在确认举报内容不实后,我们决定依法澄清。”执法人员介绍,海门生态环境局采取了“定向澄清+制度完善”方案。

  执法人员立即回访举报人,告知企业不存在其反映的环境问题。同时,立即向省、市生态环境部门报送信访问题调处报告,详细说明核查过程与结论,帮助企业提供澄清依据。

  针对此次举报背后的经济纠纷,海门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和四甲镇环保办、生态环境志愿者主动协作,积极对接举报人和企业负责人,建议双方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并将相关情况反馈至属地司法所,推动建立“环境信访+司法调解”联动机制。

  在查办过程中,执法人员还向企业、群众解读了生态环境信访举报奖励机制中“应奖尽奖”的正向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员工及周边群众对真实环境问题进行监督,同时说明不实举报、恶意举报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营造“有奖举报、理性举报”的良好氛围。

  “我们鼓励并且重视公众监督和举报,但是每年收到的不实举报数量不在少数。这些不实举报如果置之不理,伤害的是企业发展。在此次不实举报处置案例中,我们通过依法澄清明确了恶意举报的边界,不仅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还净化了信访环境,让真正的环境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让守法企业安心经营,这是海门生态环境局信访工作法治化试点的生动实践。”海门生态环境局一位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海门生态环境局正在探索把这类成功实践转化为长效机制,通过完善“受理—核查—反馈—宣传”全链条规范化流程,既保障群众的环境监督权,又维护企业的合法经营权,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