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版 产业经济

甘肃用“风光密码”解锁转型路径

新能源装机占比达65.6%

《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21日 第008版)

  ◆本报记者吴玉萍

  从省级气候投融资项目库落地,到百万吨级煤电碳捕集技术取得突破;从河西走廊“风光”点亮26个省份,到传统工厂“智改数转”焕发新生——甘肃省正以政策创新筑基、技术攻坚开路,书写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陇原答卷”。

  政策活水精准“滴灌”,破解转型难题

  “以制度创新突破转型瓶颈。”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气候处处长常沁春介绍说,“甘肃省生态环境厅联合中国人民银行甘肃分行推出省级《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指南》,打造‘绿色项目池’。”截至2025年7月,项目库已精准推送6批57个优质项目,撬动总投资294.56亿元,其中21个项目获银行授信159.4亿元。金融活水精准浇灌转型沃土。

  甘肃省同步构建绿色制造培育体系,利用1535万元省级专项资金支持43家“绿色标杆”企业。目前,甘肃省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85家、绿色工业园区10个,嘉峪关高新区、金川恒信、中铝连城等成为闪亮的“甘肃名片”。

  能源结构深度调整,传统产业减碳增绿

  依托风光资源禀赋,甘肃省加速打造新能源千亿级产业链。最新数据显示,甘肃省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7205万千瓦,占比65.6%,新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四成。“绿电高速公路”贯通东西,今年已向全国26个省份输送清洁能源。

  此外,甘肃省风电、光伏、光热装备制造3条产业链日趋完备,氢能、储能新增长点蓄势待发,西部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甘肃省谋定突破路径,创建零碳样板,在重点行业探索零碳工厂、园区试点,打造可复制的“甘肃模式”;开展碳足迹认证,推进兰州锂电池、酒泉光伏产品碳标识试点,接轨国际标准;激活碳市场动能,组织企业参与全国碳交易,加速开发光热、造林碳汇CCER项目;升级绿色金融,深化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建设,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为转型注入持续动力。

  在能源结构转型背景下,企业以创新打开转型空间。酒钢集团投资133亿元建设国家“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配套智慧能源管控中心。集团240万千瓦项目全容量投产后,年发绿电将达58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530万吨,企业可再生能源占比将跃升至26.4%。东兴铝业嘉峪关公司打出技改“组合拳”。阴极全石墨化改造延长电解槽内衬寿命700天,分布式光伏年发电达5679万千瓦时,6项工程年降碳9.35万吨,铝液电耗达行业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