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版 要闻

立足“生态田园都市区”定位

重庆北碚区打造城乡共美格局

《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25日 第002版)

  ◆本报记者余常海

  近年来,重庆市北碚区立足“生态田园都市区”定位,协同推进全域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无废城市”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截至目前,北碚区已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全域77处、14.6万平方米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6万余群众直接受益,农村水环境显著改善,城乡共美格局进一步凸显。

  北碚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多部门及镇街联合,全面排查梳理污染源,形成“一源一策”治理清单。同时,邀请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等专家团队现场指导,并广泛收集群众意见200余条,签订意向协议书130余份,为治理工作筑牢基础。

  治理过程中,北碚区坚持因源施策,通过截污控源、近岸拦截、科学种养等“六治”举措,配套建设121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80余公里雨污管网。治理后,农村生活污水管控率提升至82.25%,不仅带动乡村文旅收入超1亿元,还助力建成29个市级美丽宜居乡村、6个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村。此外,北碚区构建“三方运维、镇村巡查、部门监督”管护机制,将运维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运用50余套在线设备实现管理“数智化”,并通过开展乡村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全民化”。

  近年来,北碚区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以三级督查为抓手,针对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等重点领域,明确52项无废指标、101项重点任务及17个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目前,全区已创建217个“无废城市”细胞,制定的“无废饭店”建设方案在全市进行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北碚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以“无废乡村”建设为突破口,探索出“生态修复+艺术赋能+乡村文旅”的乡村振兴之路。以柳荫镇东升村为例,通过升级污水处理设施、整治修复梯田水系,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5%。同时,利用废弃农房打造特色文旅点位,推出农事体验课程,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突破2000万元。

  在培育绿色经济市场主体方面,北碚区累计14家企业获评国家级、市级绿色工厂。重庆长江造型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汽车铸造型砂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实现铸造废砂循环利用率100%,再生砂年产量超100万吨。同时,北碚区积极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联合金融机构为减污降碳项目提供低息贷款,已促成9个气候投融资项目,融资金额达13.7亿元,全区绿色贷款余额增长显著。

  为助力企业绿色发展,北碚区全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升级改造,帮扶27家企业争取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补助资金2700余万元,带动项目资金投入6000余万元;不仅减轻企业负担,还提升了全区治气效能,每年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200余吨,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150余吨。

  在环境监管方面,北碚区建成危险废物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危险废物全流程可追溯,全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65%,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率均为100%。在回收利用上,推行“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搭建完善回收网络,低值可回收物回收率大幅提升。此外,城乡同步推进垃圾分类示范建设,示范覆盖率已达100%。

  北碚区还以工业、交通、扬尘、生活污染为治理重点,依托智慧环保系统开展精准攻坚,深入实施多项专项行动,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近3年来,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10天以上,无重污染天气,六项空气质量评价指标全部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