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版 要闻

地下改造排水网 天上织密监测网

太原市落实落细治水措施,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

《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25日 第002版)

  ◆本报记者高岗栓

  8月的汾河太原段,水清岸绿,波光粼粼,水鸟蹁跹。

  近年来,山西省太原市把“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作为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坚决扛起汾河流域水质改善的重大政治责任,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深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逐步实现汾河两岸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雨污分流,打造城市韧性水系统

  “七下八上”主汛期,也是太原市“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施工的关键期。

  8月20日,一场大雨过后,许多市民发现,在一些老城区,以前一下雨就淹的地方,今年基本看不到积水齐腿的现象。

  高楼大厦是城市的“面子”,隐藏于地下密集交错的各类管网,则是城市的“里子”。为加快补齐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历史欠账和突出短板,建立完善、高效、韧性的地下管网系统,2023年以来,太原市一方面大力推进道路雨污分流及混接节点改造工程,另一方面对汾河东西两岸雨水泵站全面进行扩容改造,确保雨水入河、污水入厂。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太原部分重点道路雨污分流和混接点改造工地以及雨水泵站扩容改造现场,目睹了推进水污染治理的“太原速度”。

  在迎泽大街(西段),记者看到“三晋第一街”雨污分流及混接点改造管网已铺设填埋完毕。在新建北路,雨污分流及混接点改造工程在火热推进中。在晋阳街泵站,抽排能力由原来的30立方米每秒提升至50立方米每秒的扩容改造工程已建成投运……

  通过实施雨污混接节点改造,如今一条条“闹心路”变成“舒心路”。刚刚完成改造的胜利街雨污混接节点改造工程,让这条重要的城市道路,以“远山如黛、路畅景美”的全新姿态亮相,更为沿途居民带来了幸福感。

  根据太原市“一泓清水入黄河”攻坚行动方案要求,截至目前,太原市建成区主次干道已基本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其中,完成合流制排水管网改造118.8公里、新建雨水管网100.9公里、污水管网101.3公里,完成雨污水混接点改造3298个。

  污水处理厂建设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水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太原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47万吨,年处理量达到4.33亿吨,形成了覆盖全域的污水治理网络,实现了建城区范围内生活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

  今年是“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竣工达效之年,太原市紧盯时间节点,全力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目前纳入省级“一泓清水入黄河”重点的52个生态保护工程全部开工,完工38个,其余14个在建项目正在全力推进,进展较为顺利,已完工工程推动太原市水环境改善初见成效。

  科技赋能,为“一泓清水入黄河”保驾护航

  在太原市水生态环境数智监管平台,工作人员轻轻点击鼠标,电子屏上就呈现出汾河太原段各考核断面、各条支流入汾口、重点入河排污口瞬时水质监测数据。

  这个平台是集水质监测、数据分析、预警预报、精准溯源、调度指挥及可视化展示于一体的数智化管理平台。平台包括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体系、入河排污口水质自动监测体系、雨水泵站水质自动监测体系、水质预警溯源监测体系、河湖巡航监测体系和太原市汾河流域水质天眼系统(以下简称天眼系统)。

  为补齐长期存在的水环境监管短板,“十四五”以来,太原市生态环境局联合科研单位,研发了天眼系统,通过综合应用无人机、无人船、管道机器人等科技装备和物联网、大数据、AI识别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起水陆空可同步、全链条可溯源、水污染可预判的水环境质量监测监管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实现对汾河水环境质量的实时动态监测监管和预测分析,全方位、系统化提升水环境数智监管水平。

  这套天眼系统包含六大类、150余套监测监控设备,特别是在沿汾河干流部署了15座无人机场,针对汾河干流、一级支流水质变化及沿线入河排污口异常排水问题开展例行巡查及应急溯源工作,5分钟内即可飞抵现场,每半小时完成一次巡查,通过搭载的AI算法自动识别河道垃圾、水草等漂浮物和排污口排水,快速精准锁定污染区域。

  “过去监测断面出现水质超标现象,我们往往只能采取‘人海战术’进行摸排;现在天眼系统建成投运后,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已从‘人防为主’转向‘技防优先’,将通过实时监测、及时预警、科学研判、精准溯源等方式,构建起‘断面—水体—污染源’全链条监测溯源的技术体系,实现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全面提升太原市汾河流域水环境风险防范水平。”太原市生态环境局三级调研员陈贵荣介绍。

  从浊流到清波,从治水到管水,太原市水生态环境数智监管平台的建成投运,是“十四五”太原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标志性成果,标志着太原汾河流域形成了天地一体、水陆同步的水生态环境数字化、智能化监测网络,实现了“数据采集—问题交办—受理处置—反馈销号”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月—7月,太原市地表水6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水体标准,标志着汾河太原段水质在2020年退出劣Ⅴ类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改善和提升。

  下一步,太原市将持续深化综合治理,锚定水质改善目标,加强上下联动,奋力攻坚克难,加快推动“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全力绘就清水长流、岸草成茵、与河共生、水美业兴、润泽八方的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