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佳明
桌上卷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抽屉里厚厚一沓监测数据月报,见证着空气质量的每一步改善;柜子里的荣誉证书凝结着团队并肩作战的汗水;网格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污染点标注清晰可见;电脑里留存着从“2013治霾日志”到“2025精细化管控方案”的台账……
从2013年“大气十条”落地,到2025年盛夏奔赴新岗,十三载春秋流转,陕西省宝鸡市生态环境局凤县分局副局长王国博始终坚守在大气污染防治一线。
2013年的宝鸡,天空常年被雾霾笼罩。同年,全国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宝鸡市迅速成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王国博作为首批工作人员之一,带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忐忑接下任务。
无现成经验借鉴,一切靠摸索。白天,王国博和同事穿梭在大街小巷,深入企业、工地,检查锅炉烟尘排放、工地扬尘,不放过任何污染角落;晚上,对着数据报表分析,逐字逐句琢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从枯燥数据中寻找治理突破口。无数个夜晚,办公室的灯光都亮到凌晨。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查,他们逐渐摸清了宝鸡大气污染的“症结”所在:工业废气、燃煤污染、扬尘排放、机动车尾气。
2015年冬天,刚熟悉业务的两位年轻同事突然被调走,燃煤锅炉拆除台账、企业污染排查清单没人接手。王国博白天跑现场督查,晚上熬夜整理资料,连轴转二十多天理顺工作。新同事到岗,王国博将积累的“治霾心得”整理成“工作手册”交给他们,里面总结梳理了企业污染症结、网格监管重点和沟通技巧。这样的“传帮带”,十三年如一日。
2017年3月5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更名为宝鸡市铁腕治霾指挥部办公室,“铁腕”二字成了他们工作的底色。
为啃下某工业园区废气治理“硬骨头”,王国博和同事连续一周蹲守企业,白天爬烟囱检测排放指标,晚上和企业负责人促膝长谈讲政策、算环保账,推动企业投入上千万元升级废气处理设施。当监测数据显示这个区域PM2.5浓度下降20%时,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
也是在这一年,他们建立起“网格化监管”体系,将全市划分为200多个网格,专人盯守,从工地围挡喷淋到餐馆油烟净化器,从散煤禁烧到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每一个细节都纳入监管视野。
拆除燃煤锅炉是场硬仗。有次去一家老酒厂沟通拆锅炉,酒厂负责人拍着桌子说:“这锅炉烧了三十年,拆了酒厂就停工。”那天,王国博和同事在酒厂守了一下午,从环保法规讲到产业转型,从空气质量数据讲到市民健康,最后负责人终于松了口:“看你们这么坚持,我信你们一次。”
截至2018年,宝鸡市累计拆除燃煤锅炉326台,当最后一台锅炉被吊离厂区时,大家望着空荡荡的烟囱,眼里闪着光。
加油站油气回收设备全覆盖攻坚阶段,全市136座加油站需半年内完成一、二、三次油气回收设备安装,时间紧、任务重。偏远乡镇一加油站负责人不配合,称设备贵、没用处。王国博带新同事多次下乡,现场演示油气挥发损耗,算清“环保账”和“经济账”。负责人同意后,王国博盯着施工队调试设备,直至达标才离开。最终,所有加油站如期改造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下降40%。
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精细化管控”新阶段。他们带着便携式监测设备跑遍重点企业、交通干道、居民小区,绘制出宝鸡首份“大气污染源精细地图”;建立“气象预警—部门联动—应急减排”闭环机制,重污染天气预警响应时间从48小时缩短至24小时,应急减排效率提升30%。
十三年来,宝鸡天空逐渐变蓝:优良天数从2014年的242天增至2024年286天,PM2.5浓度从71微克/立方米降至40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从26天减至4天。王国博深知,所有坚守都值得。
图为王国博入企检查企业在线监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