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若义 范小萌 于宇
一段时间以来,山东省济南市生态环境局章丘分局通过规范程序、创新机制,多措并举提升执法效能,显著减轻企业迎检负担,扎实推进涉企行政检查的规范化、精准化、人性化建设,实现环境监管力度与温度的有机统一,为区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计划提前报备,总结及时汇报
章丘分局突出统筹调度与减负增效,将规范执法程序的着力点落在“计划性”与“复盘力”上,严格规范执法流程,建立“计划提前报备、总结及时汇报”工作闭环。
“我们探索实行‘日汇报、周调度、月总结、年规划’制度,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年度执法计划,逐月分解落实,详细列明检查事项、对象、内容及时间等要素,每月20日前完成下月计划,并上报市局备案,确保信息畅通、进度可控。”章丘分局局长付金华告诉记者。
通过实行计划提前报备,有利于整合多部门、各科室工作任务,精准调配执法人员力量,有效减少检查次数,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深化部门联合检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通过及时总结汇报,反馈相关工作情况,及时发现落实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执法工作动态监控,迅速调整计划确保后续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计划提前报备是谋定而后动的智慧,总结及时汇报是定必有果的担当。通过事前周密规划与事后复盘总结,逐步形成了计划、执行、检查、改进的良性循环,实现执法工作的动态监控与闭环管理,显著提升了涉企检查质效。”付金华说。
建立集体讨论机制,破解执法难题
面对执法中的“疑难杂症”,章丘分局创新建立集体讨论机制,破解执法难题。
针对执法检查发现的同行业共性问题、涉嫌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复杂信访事项处理等,实行执法检查问题整改讨论、涉嫌环境违法行为立案前讨论、信访事项办理讨论等机制,由执法大队分管副大队长组织执法人员,必要时邀请相关业务科室人员、律师等,开展集体讨论,制定切合实际的整改方案、分析研判是否达到立案条件、完善信访调查处理方案,有效保障了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济南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章丘大队大队长贾春峰介绍,集体讨论机制有利于解决执法检查工作和信访事项办理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紧急或自身无法作出决定的问题,通过执法人员及时向分管副大队长、大队长逐级汇报,集体讨论整改和解决方案,群策群力治理“疑难杂症”。对于立案前的集体研判,则有效降低了“该立不立”“不当立案”的风险,确保执法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此举促进了不同执法单元之间、执法与业务管理之间标准的统一和流程的清晰,成为推动生态环境执法队伍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从决策源头上保障了执法效能的提升。”贾春峰说。
行政处罚是环境执法最有力的手段,也直接关系到行政相对人的重大权益。
章丘大队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处罚决定集体讨论制度,依据章丘分局的行政处罚工作程序和案件审查委员会工作制度,对重大案件实行全流程管理。2025年优化了案审会成员构成,纳入法制审核、业务部门及执法机构负责人等。
对于情况疑难复杂、涉及多个法律关系、罚款金额较大等情节复杂或重大违法行为,均严格落实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定期组织讨论会议,必要时邀请专家学者、律师等列席。2025年以来共计召开11次案审会,讨论重大行政处罚案件16起。
贾春峰介绍,涉及重大行政处罚决定的集体讨论,汇聚了法制、业务、执法等多领域专业视角,对案件的事实证据是否确凿、法律适用是否准确、程序是否合法、自由裁量是否适当等进行全方位、多维度“会诊”,有效克服了个人认知局限、经验不足或主观偏见,大幅降低了错案风险,也是对案件承办人员、办案机构负责人权力的重要制约和监督。
同时,集体讨论制度统一了裁量尺度,减少了“类案不同罚”现象,提升了处罚决定的公平性和公信力。更严谨、更公正的处罚决定,也从源头上减少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发生。
非现场智慧研判,做到无事不扰
智慧监管是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检查的重要手段。章丘分局大力推动科技赋能,构建非现场研判机制,依托在线监测、排污许可、固废管理等系统平台,对水泥混凝土、汽车零部件制造、锻铸造、印刷包装、化工、氮肥制造等行业企业,大力开展非现场执法研判,2025年共研判企业34家,发现问题70个。
为提升非现场执法能力,章丘分局多次组织开展执法前非现场研判培训,通过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实际操作演练等多种方式,对全体执法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巩固数据研判的专业基础。
在此基础上,定期召开研判分析会议,由各执法中队轮流挑选两家重点监管企业,综合运用在线监测数据、排污许可公开平台及监测质量服务信息管理平台等多源数据,深入分析企业的污染物排放特征、生产用电负荷变化、许可合规性等情况,通过数据交叉验证、趋势对比分析,精确识别潜在的环境风险,提升非现场研判能力。
下一步,章丘分局将继续强化科技赋能,深化“智慧生态黄河平台”应用,强化大数据综合采集、分析研判,提高问题发现率和精准率,对管理规范、守法经营的企业做到“无事不扰”,最大限度减轻对其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对心存侥幸、违法排污的企业则形成“精准打击”的强大震慑,让环境违法行为无所遁形,营造更加公平健康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