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秀亮
小型医疗机构规模小、数量多、位置分散,产生的医疗废物数量少,传统监管模式存在难以及时收处、超时存放等现象,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在医疗机构高度聚集的广东省广州市中心城区越秀区,为有效解决医疗废物收集“最后一公里”问题,自2023年开始,广州市生态环境局越秀分局(以下简称越秀分局)联合相关部门和街道,率先在全省开展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智能化集中收集试点,以科技赋能破解医废收运困境,为建成区医疗废物精细化治理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越秀方案”。
部门协作,打破城区医废收运困局
越秀区作为广州市中心城区,辖区内医疗资源丰富,33.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聚集了约400家医疗机构,其中19个床位以下的小型医疗机构占比达85%以上,但医疗废物产生量占比仅为4%。
越秀分局局长吴荣生告诉记者,越秀区小型医疗机构存在数量多、位置分散、经营规模小、医疗废物产生量少等特点,还普遍存在贮存空间不足、易超时存放等管理难题。由于越秀是中心城区,存在交通拥堵、通行困难、停车难等问题,传统收运模式面临运力不足、频次低、时效差等瓶颈,导致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运难问题突出。
虽然《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版)》对床位总数在19张以下(含19张)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可以不按危险废物进行收集和运输,但是医疗废物仍属于危险废物,而且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是越秀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首位赛道,越秀分局对医疗废物处理问题高度关注。
针对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运问题,越秀分局创新开展医疗废物智能收集试点工作,积极建设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智能化、信息化集中收集点,通过“自行投放、集中收集、统一收运”的方式,打通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规范化收集“最后一公里”。
2023年10月,越秀分局联合越秀区卫生健康局统筹考虑辖区内医疗机构分布情况,在合理选址、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越秀区智能化、信息化医疗废物集中收集点建设试点工作。越秀分局在北京街再生资源精细化分类回收站建成首个越秀区智能化、信息化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集中收集点,覆盖收集点周边5个街道区域内约50家19张床位以下的小型医疗机构。
结合北京街首个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集中收集点建设工作成效,越秀分局联合区卫生健康局、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等单位力量,系统推进医疗废物智能收集网络建设,补齐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运处置短板,有效破解医疗废物前端收运难题。
历经两年探索实践,越秀区已建成11个集中收集点,实现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运网络全覆盖。截至目前,小型医疗机构已累计有效投放9688次,收集点安全收运处置医疗废物逾27700公斤。
巧设点位,破解中心城区选址难题
在越秀区中医医院矿泉院区,两个医疗废物收集装置一字排开。“这个是医院自己的医疗废物收集装置,另一个是周边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智能化集中收集点。”越秀分局执法人员指着两个装置向记者介绍说,“这个点服务周边15家左右的小型医疗机构,辐射范围大概是1公里,最远的机构步行大概15分钟。”
在人民街“四网融合点”(生活垃圾分类网络+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筑废弃物回收网络+医疗废物收集网络),各类收运车辆忙碌工作着,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智能化集中收集点就静静伫立在大门口附近的角落,小型医疗机构随时可以进来投放。
吴荣生介绍,中心城市核心区空间资源匮乏,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智能化集中收集点既要避免设在周边居民密集的位置,又要兼顾辖区内医疗机构分布情况,可选择位置非常有限。越秀分局通过深入调研和多方协调,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街道“两网融合点”(垃圾分类回收网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融合)等现有公共设施空间,因地制宜利用闲置空间等资源,通过科学布设、周密部署建设点位,破解选址难题。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的医疗废物集中收集点,通过改造其原有医疗废物暂存间进行建设,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业性和公信力,协助组织、引导周边小型医疗机构参与集中收集,并加强规范指导,形成有效的基层协同治理格局。
为降低医疗机构自行投放医疗废物过程中的遗撒风险,越秀分局对医疗废物集中收集点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的小型医疗机构开展摸查,并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相关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日产生转移量、医疗废物集中收集点可承载的日投放量以及医疗机构步行至医疗废物集中收集点所需时间,精准确定集中收集点投放覆盖范围,确保辖区内小型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能就近、及时、规范纳入收集网络。
智慧赋能,建立三方共赢智慧监管模式
“我们诊所的医疗废物比较少,以往处置机构两天上门收一次,有时候遇到节假日,可能就没有那么及时,只能堆在诊所里。”荣显口腔诊所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设立了集中收集点之后,每天下班就顺路把医疗废物拿过来投放,既方便又安全。
“以往收一次要跑十几个点,而且中心城区交通繁忙、停车不便,对我们的收运效率也有很大影响。”处置单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了集中收集点之后,收运效率大幅提升。
医疗废物集中收集点运行后,小型医疗机构可随时将医疗废物投放至集中收集点的智能储存柜中,收集点采取“电子门锁、无人值守、随时投放、智能称重、数据共享、视频监控”的方式运行,通过先进的信息化集成系统,对医疗废物由产生到最终处置实现了全流程的可追溯性。
记者在现场看到,小型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在收集点机器上刷卡后,机器根据不同的医疗废物类别自动打印医疗废物信息标签,贴上标签投入智能储存柜后,机器自动称重并打印医疗废物重要信息,设备还能够将投放医疗废物的机构及重量信息实时同步至监管平台。
越秀分局执法人员介绍说,当智能暂存柜内医疗废物达到一定量后,平台会及时反馈处置公司收集转运,有效破解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超时存放的难题。生态环境、卫生健康等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后台监管平台,实时调取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清运情况,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闭环管理。
除了推行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智能化集中收集模式外,越秀分局在大中型医疗机构推广院内医疗废物电子联单转移系统,引导医疗机构综合运用智能手段,自动记录医疗废物投放信息、及时反馈收集转运流程,并实时同步至监管平台,实现全天候医疗废物智能管理。
通过一系列举措,越秀区实现职能部门通过智慧监管规范涉企执法,提高行政执法质效;医疗机构通过智能管理提升管理水平,消除违法风险;医疗废物处置单位通过科技赋能降低收运成本、破解收运困境,构建三方共赢新格局。
左图为医疗废物智能化集中收集点,可有效提升收运效率。右图为智能化收集实现医疗废物“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本报记者郑秀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