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版 双碳行动

绿电叩开共富门 工业降碳惠民生

能源与生态融合,破解“两山”转化方程式

《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25日 第007版)

  ◆本报记者乔建华

 在浙江省湖州市,曾因采矿而满目疮痍的矿区,如今披上蔚蓝色“新衣”,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将炽热的阳光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此外,还有科尔沁草原的“绿电铝”、吉林的风光制绿氢合成氨……新能源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重塑着我国的能源版图,播撒着“两山”转化的种子。

  作为新型产业,光伏行业究竟是如何体现“两山”转化的?记者寻找着答案。

  能源与生态融合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霅溪村在曾经的矿坑上,演绎出“两山”转化的生动实践。在这里,国家电投长兴鑫江矿光伏发电项目(以下简称鑫江矿光伏项目)的光伏蓝海铺展在修复后的矿坑上,昔日的矿坑正发出新兴产业的光芒,成为湖州市工业领域践行“两山”理念的鲜活样本。

  2022年,鑫江矿光伏项目正式并网发电,通过“光伏+生态修复”模式,不仅实现了废弃矿区的绿色转型,也为生态修复和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项目建设采取‘分层剥离、交错回填、土壤重构’等技术手段,进行土地复垦和土壤改良,通过‘光伏+复绿+牧业种植’的方式,实现了矿区的重复利用和功能置换。”国家电投浙江公司杭州公司湖嘉中心副主任曹鹏晋说。

  据介绍,项目投用后,每年汛期,项目相关工作人员都会及时清理通道碎石、加固边坡防护网,并在隐患区域增设警示标志,筑牢电站安全防线。

  此外,鑫江矿光伏项目的落地也让霅溪村迎来了可持续发展的契机。

  目前,鑫江矿光伏项目已平稳运行3年,每年可提供清洁电力210万千瓦时,节约标煤约84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70吨,减排二氧化硫约63吨。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当地首个能源生态融合发展综合利用项目,其采用“度电分成”的商业模式,实现了与村集体的互利共赢,帮助当地农户增收。

  “项目装机容量为2.1MWp,按照每年发电210万千瓦时计算,每发一千瓦时电,我们会给当地村集体0.04元利润分成。尽管光伏每年的发电量有波动,但基本上可以保证当地村集体每年的收益在7万元左右。”曹鹏晋说。

  除了电费收益,鑫江矿光伏项目部分运维服务也进行了属地化委托,为当地增加了就业岗位。

  据悉,凭借卓越的运营表现,鑫江矿光伏项目荣获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颁发的“5A级光伏电站”认证,成为行业标杆。

  促进“两山”转化,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共进

  在新能源行业的“两山”转化实践中,鑫江矿光伏项目不是个案。

  在广袤的科尔沁草原腹地,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创新性地将煤电铝产业与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深度融合,开创了“煤—新能源—电—铝”循环经济模式。这一突破性实践使电解铝生产所使用的绿电占比大幅提升,让“黑色能源”逐步披上“绿色外衣”。

  刚投产不久的吉电股份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则打造了“绿电—绿氢—绿氨”的发展模式,利用吉林省西部丰富的风光资源发电,年可制绿氢3.2万吨,绿氢制绿氨18万吨,助力化工、电力及交通行业减碳,释放出绿色价值。

  在浙江省安吉天子湖工业园区,长虹制链公司的厂区也藏着“能源密码”——7MWp光伏板供电、100kW/500kWh储能调峰、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由国家电投浙江公司建设的这套“光储充”三位一体系统,通过智慧平台实现智能调度,光伏发电优先供给生产,储能系统“削峰填谷”赚差价。园区企业对这种发展模式赞不绝口。

  绿色能源的红利正通过一条条产业链、一个个就业岗位,延伸到城乡的不同角落。

  在曹鹏晋看来,新能源行业既是“两山”转化的手段,也是结果。他说:“地方引进新能源项目,既保护了环境,又实现了增收。从这个角度来说,光伏行业是实现‘两山’转化的一种手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守住绿水青山,能源转型是主战场。新能源行业具有节能减排的环保属性。我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之所以能位居世界前列,也是我国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结果。”

  据了解,我国新能源蓬勃发展在带来环境效益的同时,也以相对较低的电价惠及消费者。《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工业电价与发达国家相比,持续处于较低水平,为0.099美元/千瓦时;我国的居民电价水平也仅0.076美元/千瓦时。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电费均高于我国。

  以新能源为支点,自主创新铺就低碳之路

  从黄土高原到东海之滨,一片片光伏板在曾经裸露的矿山上谱写出生态修复的篇章;一座座风电机组在广袤的戈壁滩奏响绿色发展的交响乐。

  2024年,我国风光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到约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

  数据的背后是我国能源结构的革命性变革,彰显的是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路。

  而实践证明,这条用自主创新铺就的低碳之路,正以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东方智慧。

  根据《报告》,2024年,我国电力企业对外投资中,太阳能发电达10.42亿美元,风电为3.07亿美元。从数量上来看,在2024年对外投资中,新能源产业占据绝对优势,总计共39个项目,约占总量的76.5%。

  “2024年,我国主要电力企业新签境外工程承包项目涉及46个国家和地区。新能源项目高达72个,占总项目的44.2%。”中电联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能源项目中,太阳能发电和风电项目分别占总项目数的35.6%和8.6%。”

  如今,我国制造的太阳能电池板正在为非洲的村庄送去光明;我国企业建造的风电场正在为东南亚的工厂注入绿色动能。

  

  ◀图为鑫江矿矿山治理光伏发电项目。

  胡建中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