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肖琪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付新华前几天上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随着点点萤光飞舞,戴着头灯的付新华出现在“感知生态之变——母亲河重现生机与活力”的专题报道中。这是他开展野外调查时的装扮。黑夜的镜头下,付新华的脸并不清晰,但萤火虫的光亮格外美丽动人。
“我们通过对水栖萤火虫种群足迹的追踪,感受到长江水质不断变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付新华再次重复了他在镜头下的话语。20年来,付新华带领团队连续监测萤火虫的迁徙与生存状况,为“母亲河”的生态之变,提供了另一种灵动又带着童年夏日记忆的视角。
AI技术,助力监测记录水栖萤火虫种群足迹
在位于湖北省咸宁市的幕阜山,付新华曾看到过壮观的“萤火虫之海”。“非常多的萤火虫在你身边环绕,人站在草丛里就像泡在光海里,感觉特别棒。”也许在别人眼中,萤火虫只是一处动人的美景,但对付新华而言,这是他最热爱的研究对象。
“我们团队每年在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等地,对多达上百种的萤火虫进行时空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尤其关注水栖萤火虫的生物多样性及种群动态变化。”付新华告诉记者,水栖萤火虫的监测工作,通常在乡村的水稻田和山里的溪流中开展。自2000年,付新华开始对水栖萤火虫进行研究,他发现了7种珍稀的水栖萤火虫(雷氏萤、黄缘萤、武汉萤、条背萤、付氏萤、咸宁萤、青神萤),并命名了5种我国独有的水栖萤火虫。
以前,他们采用的监测方法是通过目测萤火虫高峰期的闪光数量来计算其种群数量。也就是将一个大的萤火虫栖息地分成若干小的样方地,通过肉眼识别数数。这是国际上通用的用来进行萤火虫种群监测的方法,虽然很直观,但比较耗费人力。
今年,团队研发出基于AI的萤火虫监测方法,首先利用高感光度的监测设备持续拍摄萤火虫的闪光变化视频,再将视频实时传输回系统终端服务器,让AI学习萤火虫的闪光动态,追踪统计光点的数量,最终形成萤火虫的智能化种群变化监控数据。
AI技术的运用大大提升了萤火虫种群监测的准确度,同时减少了科研人员的工作量,为研究萤火虫的保护和水环境的修复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10年增长10倍,说明水环境在持续变好
这个夏天,长江流域消失多年的萤火虫又回来了。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河畔,上百万只萤火虫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在夏夜感受一场来自童年记忆的浪漫。
众所周知,萤火虫是公认的可视化环境指示生物。根据对水栖萤火虫生存习性的研究与了解,付新华发现,它们对水质要求非常高,通常只生存在Ⅰ类水环境中。尤其是水栖萤火虫,一年孕育一代,幼虫在水中需要生活十个多月,靠捕食底栖动物如淡水螺类为生,它们对水污染非常敏感,尤其是农药。5月—6月,成虫羽化,在栖息地闪光求偶,雌萤则在水边的水草或者苔藓上产卵。简而言之,萤火虫的整个生命周期都离不开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我们通过对鄂州江段水栖萤火虫雷氏萤的观测,能明显感觉到萤火虫数量在变多,这一变化说明水环境在持续变好。”付新华告诉记者。
科研团队的调查结果显示,近5年,长江流域萤火虫数量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近十年,长江中下游十余个水栖萤火虫——雷氏萤种群的数量,从2016年的约3.6万只,增加到今年的37.9万只,增长了10倍以上。
萤火虫的回归,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长江流域水质变好。在万米高空中,遥感卫星也感知着长江水质十年间的变化。
“感知生态之变——母亲河重现生机与活力”的专题报道公布了一段2015年4月拍摄于湖北咸宁段长江干支流的遥感卫星影像。一开始,影像中的江水呈现黄色,黄色越深表示主要污染物总磷的浓度越高;紧接着,一段同一江段今年4月的影像,显示江水的颜色已由黄转青,表明总磷浓度大幅下降。
“萤火虫的回归不仅证明水环境在持续变好。也说明这几年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在减少,大家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正在逐步提升,这让我们感到很欣喜。”付新华说道。
开展栖息地保护和科普宣传
梁子湖畔的萤火虫,述说着“母亲河”的生态之变。在付新华看来,萤火虫保护的核心在于开展栖息地保护,建立萤火虫保护基地。通过采取修复水环境、开垦荒田、修复水利、减少光污染等举措,形成“治理环境——保护萤火虫——生态修复”的良性循环,发挥萤火虫保护的积极效应,使其栖息地内的其他野生动植物也得到关注与保护。不仅如此,建立萤火虫保护基地的经验可以在全国各地复制推广,尤其是华中、西南、华南、华东等地区,保护基地的建立可以带来环境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带动文旅发展和科普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等效应。
这几年,浙江、四川、广东等地邀请付新华团队前去开展萤火虫栖息地保护工作,在他的帮助下,浙江平湖的“长三角萤火虫研究和保护基地”、四川青神的“西南萤火虫保护和研究中心”、浙江丽水的“守望萤火·华东萤火虫研究和保护基地”等相继建立。
当萤火虫飞回来了,一些变化也在悄然发生。在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太和镇吴伯昊村,付新华和团队建立了湖北省第一个萤火虫保护基地。经过4年努力,如今,山村里复育出上百万只萤火虫,正成为当地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
萤火之美,需要让更多人看见。如今,鄂州市的萤火虫保护基地开展了公众生态赏萤服务,公众可以通过预约,前往保护基地学习萤火虫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参观“华中萤火虫繁育中心”如何开展萤火虫培育。
“我觉得光保护萤火虫还不够,还要让萤火虫成为公众和良好生态环境之间的桥梁,让萤火虫既成为生态环境修复的新质生产力,也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付新华表示。
“我要建很多萤火虫的栖息地,让市民和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萤火虫,这就是我的梦想。”数萤火虫的人还将继续赶路,付新华与萤火虫的故事还有新的可能。
在野外开展工作的付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