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版 要闻

以全国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试点为抓手,建成“1336”水质智慧监管体系

十堰“智”守丹江口库区

《中国环境报》(2025年09月01日 第002版)

  ◆叶相成 朱陈沁子

  “我们以全国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试点建设为抓手,推动生态监管执法实现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预警型的‘三个转变’。”近日,湖北省十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蓝劲松表示。

  2024年,十堰市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全国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试点,高标准建成“1336”水质智慧监管体系。在高科技加持下,十堰市保水护水成效明显。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十堰全市27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标准,累计向北方安全调水超过72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26座大中型城市1.14亿人口。

  高站位谋划,夯实试点工作基础

  十堰境内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大、库岸线长、库汊多,光靠人力监管,要么劳神费劲、力不从心,要么后知后觉、事倍功半。

  蓝劲松说:“多年的保水护水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要牢牢守住丹江口库区水环境安全和水质安全,必须依托智能化、信息化的现代科技手段推进非现场监管,实现问题及时发现、精准整改。”

  为此,十堰市投入资金5000万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1237套监测监控设施体系,建成十堰市智慧环保监管平台。该平台贯通融合了移动执法、行政处罚、环境信访等监管执法业务,实现了执法流程的规范化和环境监管的精细化,为非现场监管执法试点建设夯实了稳固基础。

  十堰市被确定为全国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试点后,为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能力水平,十堰在谋划试点工作时突出“全域、全员、全链”建设要求,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全域统筹——将丹江口库区入库流域2489条河流和525座水库水质状况、工业污染物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移动源污染等监管要素全部纳入系统架构一体建设。

  全员参与——按照属地负责原则,建立地方政府保水护水工作职责非现场监管联动机制,将日常巡查、应急响应模块延伸应用到乡镇村居;将承担生态环保职责的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住房和城市更新、水利和湖泊、交通运输、自然资源、城市管理等部门全部纳入责任体系,形成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的协调联动工作格局。

  全链管理——对工作指令下达、任务完成反馈、发现问题交办、现场核查处置、问题整改上报实行闭环管理,每个环节均建立严格考评机制,确保全链条工作质效。

  高标准建设,构建智慧监管体系

  近年来,十堰市坚持“数巡河库、云控山水”理念,实行“技防+人防+物防”,建成“1336”水质智慧监管体系,形成可感、可管、可治、可视、可评的环境保护新手段。

  “1”个机构强中枢。创新构建“1+10”两级指挥体系,由十堰市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统领全局,10个县(市、区)分中心协同作战,市县两级编办核定人员编制超百人,配强专职力量,明确“市级统筹指挥+县级分办落实”职能分工,形成指令直达、处置高效、闭环管控的垂直化调度机制。

  “3”大平台优流程。本着能用好用管用原则,建成了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监管、调度、监督三大平台。其中,监管平台汇聚环境质量、企业排污、危化品运输等海量感知数据,统一预警规则,是全域环境风险态势感知的“智慧天眼”;调度平台贯通任务交办、跟踪、督办链条,是问题高效处置的“中枢神经”;监督平台紧盯闭环管理、压实主体责任,是治理成效提升的“纪律盾牌”。

  “3”支队伍提效能。聚焦库区水质保障核心任务,创新组建水质巡护、行政执法、刑事司法“三位一体”专业队伍。各乡镇和街办人员组成的库区水质巡护队每日对辖区支沟河流开展巡查巡护,夯实日常监管基础。各县市区整合涉水部门执法人员,组成水质综合执法队,负责对交办问题线索的执法处置,构筑执法主干力量。成立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环境警察队伍,聚焦生态环境违法犯罪刑事案件的办理,强化司法震慑利剑。

  “6”大系统全覆盖。十堰立足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将2000公里给排水管网、30多万个涉水城市部件全部上图建模,构建非现场监管六大问题线索发现智慧化应用系统。其中,断面水质监测系统全域联动172个监测站点(国省控33+市控139),实时贯通“分析—溯源—预警”监管链条;卫星/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每72小时完成全域2.36万平方公里、620平方公里水域、3524.8公里岸线的2米级精扫,精准锁定水华、排污、侵占等5类隐患;重点涉水企业监管系统动态管控261家重点企业,对超150家实 施“用电+视频+监控”三联动,透视治污设施运行状态;环库岸线监控系统运用AI智能解析533路岸线监控,3524.8公里防线自动捕捉水质威胁行为;环库公路移动污染源监管系统立足133处智能卡口构筑环库防线,精准斩断危化品车辆违规入线;国省控站点防入侵系统采用电子围栏严守国省控站点,铁腕捍卫监测数据真实性。六大系统紧密配合,“六维协同”织密“水地空天”立体监控网。

  高效率运行,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2024年,十堰市非现场监管执法系统通过数据交叉比对,推送了库区某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数据异常预警。执法人员通过非现场研判分析企业的环评批复及排污许可信息,初步判断企业未按照排放标准上传污染物折算数据。

  十堰非现场监管执法系统通过统一预警标准和视频算法,对整合的海量多源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智能研判,自动生成问题线索,变“人找问题”为“问题找人”,提升线索发现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该系统还着眼流程重构,建立起“智能预警—中枢调度—限时办结—纪检督办—销号回告”五级联控链条,实现了环境风险隐患发现预警、自动交办、高效处置、闭环监督的全流程管控,针对风险隐患实施“实时(0小时)发现—0.5小时分发—2小时抵达—48小时反馈”的限时办结机制,全流程时效压缩至传统模式的1/5。

  该系统运行以来,指挥中心累计预警交办问题线索6141个,已办结6090个,办结率99.2%。通过线索核实办理行政处罚案件63件,其中涉嫌刑事犯罪案件4件。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和12345市长热线投诉相比去年下降17.3%,实现了风险隐患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早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