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德 崔文忠
非道路移动机械具有流动性强、场所分散、所有者使用者多元化等特点,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工作一直是基层工作中的难点之一。2024年以来,辽宁省沈阳市生态环境局于洪分局通过部门协同、源头引导、智慧赋能三措并举,实现新增编码登记非道路移动机械78.4%,累计达到3461台,基本实现重点区域、重点类型机械全覆盖,为进一步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监管打下坚实基础。
部门协同,织密监管网。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涉及多领域、多环节,单打独斗难以奏效。于洪分局打破部门壁垒,构建“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的联动机制,将住建、交通、城管等部门及各街道力量拧成“一股绳”,全方位强化全区24个各类工地、18个物流园区等重点作业场所的编码登记管理,严格执行“有机必编、无码不用”的原则,落实“进场一台、登记一台”要求。这种“齐抓共管”的模式,既避免了监管盲区,又形成了治理合力,从制度层面确保了非道路移动机械“应登尽登”。
源头引导,压实主体责任。抓住源头,压实非道路移动机械所有者或使用者的登记责任。于洪分局建立了覆盖全区13家非道路移动机械销售单位、4家维修单位的微信群,宣传提醒销售维修机械登记要求,实时掌握非道路移动机械流向,实现销售维修环节“应登尽登”。通过入企宣讲、上门帮扶等方式,把环保编码的法律要求、操作流程送到企业手中。这种“靠前服务+精准引导”的模式,不仅提升了登记效率,更从源头上强化了企业的环境意识,落实了主体责任。
智慧应用,提升监管效能。面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流动性大、作业时间不固定的痛点,传统监管方式往往力不从心。于洪分局积极深化机动车与非道路机械环境监管APP应用,实现了“在线发现—精准定位—现场登记”的闭环管理。通过APP实时掌握非道路移动机械在线状态,“一键导航”锁定设备,执法人员现场核实、即时指导登记办理,让“跑断腿”的监管变成“数据跑路”的高效服务。通过这种方式,于洪分局累计追踪登记国四排放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324台。智慧平台的应用,既破解了“找非道路移动机械难、登记慢”的问题,又让监管实现了精准化,大幅提升了治理质效。
作者单位:赵宏德,辽宁省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崔文忠,辽宁省沈阳市生态环境局于洪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