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唯一的全山区镇,大堰镇位于宁波市“大水缸”横山水库的上游,绿水青山是其得天独厚的财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维护横山水库水生态环境,大堰镇党委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关停和搬迁企业180余家、养殖场68家,并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大堰镇指明了方向。大堰镇党委将生态环境教育作为破局核心战略,开启了一场由“党建红”引领、“生态绿”驱动的绿色转型。
“垃圾围村”蜕变“零污染村”
走进大堰镇箭岭村,连山苍翠环抱,溪流澄澈穿行,屋舍整洁有序。箭岭村内设有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环保知识牌随处可见,身着绿马甲的志愿者们穿梭在街头巷尾,美化着村庄环境。酵素工坊内,40余只塑料大桶正在将菜梗、菜叶等厨余垃圾转化为滋养农田的酵素有机肥料。这番景象,正是箭岭村从“垃圾围村”蝶变为“零污染村”的生动写照。
2017年11月,肩负守护水源地重任的箭岭村率先探索“生物酵素+环保集市+志愿协会”模式。面对常住人口中95%为老人的现状,箭岭村党总支书记王建国坚定表示:“党员带头,党组织聚力。”于是,党员康巧叶率先在自家门口建起厨前垃圾回收点,每天清晨处理垃圾制作酵素,并挨家挨户示范教学。为了让老人更好地掌握分类方法,还创作了方言版《环保三字经》。
每月农历十八,箭岭村文化礼堂前都会举办“环保集市”,村民们用旧衣、塑料瓶、农药袋等垃圾兑换生活用品。“这是我们定期举办的集市,垃圾能兑换生活用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农村老百姓感受到实惠。”王建国笑着解释。如今,箭岭村厨余垃圾100%资源化利用,出村垃圾量锐减90%,成为浙江省首个“零污染村”,其案例入选2025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社区环保公众参与先进典型案例。箭岭村生态治理模式还在大堰镇张家村、万竹村等多个村庄实现推广,截至目前,大堰镇共设10个“环保集市”,累计举办233期活动,吸引18620人次参与。
生态产业激活共富引擎
党建不是口号,是看得见的生产力。今年5月,在大堰镇后畈村的田野里,10余个孩子们背着竹篓化身“小农夫”体验着采摘酵素土豆的乐趣。据后畈村村党支部书记董善汉介绍,酵素土豆使用厨余垃圾制作的环保酵素施肥杀虫,表皮更光滑,口感更粉糯。村民董海云种植酵素土豆多年,每年亩产可达600公斤,并且价格比普通土豆价格高一倍,每公斤售价达10元。
大堰镇党员技术骨干积极推广“垃圾搜集—自然发酵—生态还田”,每年产生85吨生态堆肥,不仅滋养了土地,还使水稻、土豆、猕猴桃等农产品身价翻番,成为宁波市酵素农业的“策源地”。
从“因绿受限”到“点绿成金”,大堰镇以党建为针,以经营为线,精准布局“生态补偿+农业升级+文旅振兴”的低碳产业集群,“含绿量”“含金量”同步提升,撬动乡村绿色发展新杠杆。据了解,大堰镇生态白茶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产值近1亿元,惠及600余户茶农;灵芝、黄精、香橼等12类中草药种植亩均收益超两万元,真正实现了生态价值转化。
“大堰绿”走向国际舞台
在第二十一届中日韩环境交流活动中,韩国代表辛昭莲考察大堰镇后称赞:“没想到一个山区小镇的绿色发展做得如此出色,给韩国农村树立了样板。”大堰镇的成功在于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势能,构建“保护-教育-产业”闭环,推动群众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跃迁。
2020年6月,全国首个生态环境教育特色镇试点落地大堰镇。小镇成功承办了中日韩、中德等环保主题交流活动,发布宁波市首条生物多样性风景线,挂牌“两山实践”生态环境教育研学基地,累计荣获8项生态低碳类国家级和省级荣誉,“低碳生态教育示范村”还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5万美元支持。
“是党组织领着大伙儿蹚出了这条绿富同兴的路子。”王建国和村民们感慨道。从“垃圾场变学习中心,穷山沟变聚宝盆”,大堰镇用实践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周唯 黄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