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版 攻坚

推动生态价值转化,让海洋生态惠民富民

《中国环境报》(2025年09月01日 第005版)

  程小雨

 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碧海蓝天不再只是“美丽证明”,更是一把撬动百姓共富的“金钥匙”。在这里,一条公路的蝶变、一座渔港的“新生”、一片牧场的兴建,正成为沿海地区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生动写照。普陀区以系统治理、智慧赋能和产业融合为抓手,蹚出了一条海洋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路径。

  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态价值转化的“源头活水”,更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曾经,普陀区沈家门渔港水质堪忧,当地政府主动破局,“渔港治理+生态复湿+智慧管控”三管齐下,使水质大幅提升。投资2.5亿元启动螺塘线提升改造工程,深耕“美丽公路+”的经济融合模式。正是一系列“先修复再利用”的举措,为实现海洋生态价值转化打下坚实基础。

  以科技赋能提升治理效能,为海洋生态价值转化按下加速键。当前,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于海洋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中,推动海洋经济向智慧化、绿色化转型。普陀区探索应用“物联网+区块链”数字治污技术,保障水污染物处置全链条既环保又安全。浙江台州打造“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利用物联网设备,追踪海洋塑料垃圾从收集到再生利用的全流程。

  走好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是实现海洋生态价值转化的关键。普陀区打造六横海洋牧场“一条鱼”全产业链,推动渔业从“靠海吃海”向“养海富海”转型。在海南三亚蜈支洲岛,当地积极投身于海洋牧场建设与珊瑚礁生态修复,以“生态修复+旅游+公益”的创新模式,成为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典范。

  只有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科技赋能提升治理效能,以产业融合激活资源价值,才能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海洋生态真正惠民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