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法治

全国生态环境检察工作推进会召开

2023年以来共办理环资案件34.5万起

《中国环境报》(2025年09月01日 第006版)

  本报记者 陈媛媛 湖州报道 8月27日,全国生态环境检察工作推进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召开。会议通报了近年来检察机关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环境检察工作情况。

  据介绍,检察机关统筹“四大检察”(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和公益诉讼检察)协同发力,2023年以来,共办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34.5万起。依法惩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受理审查逮捕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2.6万起4.6万人,受理审查起诉10.7万起19.1万人。强化民事检察监督,受理审查涉生态环境资源民事检察监督案件1000余起。扎实开展行政检察监督,办理涉环境资源行政裁判监督案件799起、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案件1.1万起、行刑反向衔接案件2.8万起。充分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行政公益诉讼14.1万起、民事公益诉讼2.8万起,提起诉讼13911起。

  会议披露,检察机关研究制定《办理污染环境犯罪案件证据指引》,不断提升污染环境犯罪案件办案质效。积极落实党中央关于长江“十年禁渔”等重大部署,会同公安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等9部门专项整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开展“黄河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基层行”专项行动,办理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工业污染和矿山生态治理、防洪安全等突出问题案件2719起。将流域治理延伸至海洋,2023年以来,共办理涉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近2000起。最高检还直接立案办理长江船舶污染治理、珠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及环渤海等公益诉讼专案。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检察机关切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23年以来,共提起公诉涉嫌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案件3193起5734人,非法狩猎犯罪案件8167起12937人,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犯罪案件2275起3518人。今年6月,最高检部署开展鸟类野生动物保护专项监督活动,协同相关部门加强对野生鸟类栖息地、候鸟迁飞通道及河流、湖泊、湿地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

  健全检察机关一体履职机制,强化“四大检察”内部协作配合,对办理刑事案件时发现的生态环境公益损害线索,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2.2万起,同步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实现刑事打击与公益保护有机结合。

  会议还发布了一批生态环境检察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