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倩
日前,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桑基鱼塘系统生态循环模式,成功入选202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典型案例,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南浔经验”。
这不是南浔第一次进入联合国视野。记者梳理发现,2004年,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主要分布在南浔区菱湖、和孚一带)被列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养鱼研究和培训中心。2017年,“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审,被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多次获得联合国认可的背后是南浔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化治理的深度融合。
为什么被联合国关注?
“南浔能被联合国关注,离不开其独特的环境禀赋与深厚历史底蕴打下的坚实基础。”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南浔分局党支部副书记蔡国栋告诉记者,南浔地处长三角城市群中心腹地、太湖南岸,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这里气候温润,四季分明。优越的自然条件,让南浔自古便有着“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的美誉,为桑基鱼塘系统的孕育提供了绝佳的天然温床。
不仅如此,桑基鱼塘系统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南浔地区因地势低洼、河道不畅,导致雨季山洪水大量涌入,洪涝灾害频繁。
为应对不利的自然条件,当地人民凭借着非凡的智慧,修筑“纵浦横塘”水利排灌工程,将洼地深挖成鱼塘,挖出的塘泥堆积在水塘四周作为塘基,逐步形成“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生态循环模式。
这一模式不仅巧妙克服了洪涝灾害,更构建起多层次复合生态循环农业系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业内专家表示,与不少地方“先破坏后修复”“只保护不发展”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不同,南浔桑基鱼塘构建的“系统内部自循环、价值链条全延伸”闭环,凸显了“创新性与可复制性”的优势。而此次能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典型案例,更关键的是它精准契合了论坛的评选标准——既要有科学证据支撑的实际成效,又要具备创新可复制性,还要能回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痛点。
近年来,南浔构建了“法规+机构+技术”三位一体保护体系,破解保护与发展这一世界性难题,这正是联合国关注的核心。
从2018年起,南浔区出台针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专项法规《湖州市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规定》,明确禁止“填埋鱼塘”“毁坏桑树”等刚性条款,划出15.2万亩核心保护区,同时制定出台《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与发展专项规划(2024-2035)》等文件。不仅如此,南浔区在桑基鱼塘系统内关停周边污染企业、实施水系畅通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垃圾收集率达100%。
此外,南浔通过无人机监测水质、智能设备调控养殖密度,为桑基鱼塘系统配上“科技护航”。这些举措既契合论坛对“科学与证据驱动”的要求,也符合“长期可持续性与适应性管理”的标准。
将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化治理的深度融合,桑基鱼塘系统再次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
评选标准是什么?
此次入选联合国典型案例,让南浔再度受到关注的同时,也让其他同样有着优秀实践的地区想了解,典型案例的评选标准是什么?
记者了解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的评选标准并非静态框架,而是一个以全球发展目标为核心、兼顾系统性与创新性的动态评估体系。科学证据、包容性、韧性等成为高频词,凸显了联合国对系统性解决方案的期待。
“回顾历年案例征集要求与入选案例特征,标准集中在多个维度。首先,参评的案例应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深度关联。其次,案例需基于实证数据和科学方法,展示可量化的成效。比如,能否提供长期跟踪数据,如水质提升、生物多样性恢复等指标变化,以证明生态修复的实际效果。”业内专家介绍,案例需针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贫困等全球性问题,提供具有普适意义的解决方案。此外,案例还应在模式、技术或机制上具有突破性创新和可推广性,具备抗风险能力和动态调整机制。
“南浔经验的核心是把生态当作根基。”蔡国栋告诉记者。生态循环理念与可持续发展实践,让南浔桑基鱼塘系统完美契合联合国在生态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倡导。
近年来,南浔没有把桑基鱼塘系统当成“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让生态价值顺着产业链条“流动起来”。在南浔桑基鱼塘产业创新中心,桑叶被制成茶饼,蚕茧做成文创摆件,衍生出几十种特色产品。
“特色农文旅也蓬勃发展。我们以‘鱼文化’为核心打造文旅IP,举办‘鱼文化节’、建设鱼桑亲子乐园、推出‘桑基鱼塘研学游’线路,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年收入达4000多万元。如今,桑基鱼塘研学基地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的研学场所,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下一步,我们还将对湖州市徐缘桑基鱼塘系统历史文化博物馆进行升级,以更丰富的内容与形式,打造南浔生态循环理念的重要窗口。”蔡国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