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维嘉
在生态环境部近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透露了“十五五”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变化:国家监测网络布局方面,将在继续关注大江大河的同时更多向江河支流、小微水体拓展,优化增加200多个河流二三级支流、小微水体断面;在水生态环境目标设置上,将从单纯的“好Ⅲ水质比例”向综合的“优良水体比例”转变,在关注水环境理化指标的同时加入水生态相关指标。
这些变化,体现的是今后一个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思路和重点上的深入调整。增加支流、小微水体监测断面,是为了更好反映人民群众身边水体的状况;增加水生态相关指标,是为了给水生态环境进行由外到内的全面“体检”,促使各地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和保护措施。通过目标之变,能够在“十五五”新起点上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引领作用,带动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
“十四五”时期,通过全社会的真抓实干,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从2015年到2024年,全国地表水水质Ⅰ类—Ⅲ类断面比例提高了25.9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水质Ⅰ类—Ⅲ类断面比例达到89%,大幅度优于“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未纳入监测和考核目标范围的水体,尤其是江河支流、小微水体,还客观存在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现象,影响着群众生产生活。
正如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坦言:“全国面上的水环境质量数据确实好了,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群众身边的水污染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仅要看指标和数据,更要看人民群众的感受和心声。”这样的认识清醒而深刻,体现了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更体现了对人民群众身边生态环境质量的关切。
问题要真解决,就要找准切入点狠抓实干。“十四五”时期,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设置了包括1824条河流的3293个监测断面和214个(座)湖泊、水库的353个监测点位,基本实现了对全国重要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重要水体省市界、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的全覆盖。纳入考核的代表性水体经过治理,为今后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局面,以目标引领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治污达标”向“人水和谐”跃升成为现实需要。
统计显示,我国流域面积达5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流超过4.5万条,常年水面面积达1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湖泊有2800余个,相应的江河支流、小微水体更是数不胜数。众多的沟、渠、塘、坝如毛细血管一样遍布群众身边,是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治理小微水体入手,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已成为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见效的关键所在。
问题解决得好不好,要倾听群众心声。水生态环境好转不只是公文中数据的变化,更是群众的感受,家门口的坑塘、水渠不再有异味,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得到了妥当处理,以前治理好的清澈小河不再返黑返臭,这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小确幸。然而,相对于大江大河而言,小微水体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且分散,常处于监测和监管的盲区,在自净能力弱的情况下多源接纳各类污染物,治理起来又面临人员、资金和技术短缺的难题。
今年以来的一些污染问题都反映了这些难点。例如最近网络上备受关注的湖北云梦县西大渠水污染问题,由于上游无来水又受持续干旱和生活污水混入影响,中上游水质掉到劣Ⅴ类,成了“黑水河”。类似这些群众日常感受最直接、体会最深刻的身边事,恰是最急需得到回应的“急难愁盼”。而这正是未来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关注的问题之所在。
目标引领方向,方向决定未来。相信目标设置的变化,将有力推动进一步解决更深层次的水生态环境问题。各地要深刻认识工作方向和重点的变化,把主要精力从追求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达标转移到全域水体治理和水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上,让更多的江湖河渠实现既能“清澈见底”又有“鱼翔浅底”,使群众真切感受到美丽河湖、美丽中国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