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鹏晓
河南省安阳市生态环境局内黄分局近日收到一位举报人送来的锦旗,这不仅是对内黄分局成功化解复杂环境信访积案的肯定,更反映出群众对健全生态环境信访机制的一种期待。
在这一案例中,举报人多次反映某养殖场污水直排等问题,内黄分局通过昼夜巡查、突击检查、图纸比对、无人机溯源等手段,确认不存在暗管排污的情况。但举报人疑虑未消,内黄分局又引入公众参与,在举报人的现场见证下,对争议管道进行局部开挖验证。举报人还同时向省、市、县三级纪委监委反映了这一问题,内黄分局主动将监督压力转化为提升执法规范性、公开性和严谨性的动力,最终获得了纪检监察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证明了执法的公正性。更可贵的是,他们并未止步于环境问题本身,而是敏锐洞察并主动介入信访背后潜藏的深层矛盾,搭建沟通平台,促进矛盾的彻底解决。
当前,不少地方在办理环境信访案件中面临不少挑战。一是技术手段不足导致事实不清。部分地方核查手段单一,过度依赖传统人工巡查和口头询问的方式,缺乏无人机、在线监测、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支撑,导致事实认定模糊,容易埋下反复投诉的隐患。二是调查处理过程未能充分公开。一些信访案件的处理过程往往局限于“办公室答复”或“公文往来”,忽视与举报人的面对面沟通和关键证据的现场展示。缺乏“眼见为实”环节,即使结论正确,也易陷入“自说自话”窘境,难以建立公众信任。三是对外部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面对举报人向上级或纪检部门的反映,部分基层单位存在畏难抵触情绪,或试图“捂盖子”,未能将外部监督视为提升自身工作规范性和透明度的契机,反而可能激化矛盾,损害公信力。四是就事论事忽视深层矛盾。一些地方往往局限于环境问题的表象处理,缺乏对信访背后可能存在的邻里纠纷、经济利益冲突、家庭矛盾等深层次根源的探究和介入意愿,导致“按下葫芦浮起瓢”,问题难以彻底解决。
环境信访,一头连着生态环境质量,一头系着群众的切身感受和社会和谐稳定,是检验基层治理能力和为民服务成色的重要窗口。要破解上述难题,提升办理质效,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始终,在基层实践中着力强化以下举措。
强化科技赋能,筑牢事实根基。大力推广无人机航拍、管道探测机器人、水质快速检测、在线监控数据调取等技术在信访核查中的应用。建立管网图、环评资料等基础环境数据的动态更新和共享机制。用“硬核”数据和清晰影像说话,为公正处理信访问题奠定无可辩驳的事实基础。
深化公众参与,构建信任桥梁。将“开放式核查”作为重要环节,对重大争议或反复投诉案件,在安全可行前提下,探索邀请举报人(或其信任代表)、社区代表、媒体等见证关键核查步骤(如取样、设备检查)。建立清晰易懂的沟通机制,用群众语言讲透专业问题,让过程透明可见,让结论经得起检验。
主动拥抱监督,淬炼执法规范。将纪检监督、舆论监督等外部压力视为提升工作的“磨刀石”。主动向监督部门通报重要案件进展,自觉接受程序合规性审查。以信访监督为契机,全面检视优化内部流程、执法规范,提升文书制作、证据固定、程序履行的严谨性。
透过问题表象,联动化解根源。建立环境信访“深排查”机制。对反复举报、情绪激烈或涉及多方的案件,办案人员需练就“慧眼”,主动了解信访背后的社会关系、经济纠纷等潜在因素。强化与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组织的联动协作,搭建多元化解平台,推动形成多部门协同发力、标本兼治的格局,努力从源头消除引发环境信访的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