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军
环境应急监测是环境应急工作的重要支撑。凡是处置效果好的突发环境事件,都离不开高质高效的应急监测作保障。
近年来,各地生态环境系统高度重视环境应急监测工作,采取了多项措施提升基层应急监测能力,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有一些不足。突发环境事件多发生在县区,县区理应是第一道防线,然而,当前一些县区的环境应急监测仍存在明显短板。
基层环境应急监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急监测能力薄弱。在岗人员较少、人员老化,动手能力不强。有的地方只能开展日常监测,对石油类、化学品监测束手无策,有的地方连基本的应急监测方案都编不好,有的地方则依赖第三方监测机构。二是监测设备较为落后。基层普遍缺乏先进的便携式监测设备,一些地方使用的还是十多年前甚至更早的仪器,出数慢且误差大,应急时发挥的作用有限。三是应急监测响应速度不快。应急监测队伍要么短时间到不了现场,要么到了现场不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对此,笔者认为,要坚持问题导向、多向发力,抓紧推进上述问题解决,为有力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环境安全夯实基础。
研究启动环境应急监测能力提升行动。可以省级监测站为主体,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如安排监测能力建设资金,举办应急监测师资班、研修班,建立在线资源学习体系及技术交流群,开发应急监测工具包等,利用三年至五年时间帮助薄弱县区提高应急监测能力。
加快落实《关于加强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督促各地把文件明确的措施分步落实到位,同时,鼓励地方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思路抓好落实。要为基层配备先进便携式监测仪器,保证运维经费,提高监测人员操作水平。在环境风险集中和关键部位,科学布设监测点位,完善应急监测网络。通过改造升级,提高自动监测设备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增强环境风险智慧感知能力。
建立健全市县应急监测联动机制。省级要加强对市县监测技术的帮扶和援助。对监测能力薄弱的县区,由市级建立应急监测上下联动机制,以强补弱、以强带弱,以保障应急监测不断档、不误事。对各地探索出来的好办法好经验,要积极推广。把应急监测作为环境应急演练的重中之重,模拟多场景、复杂情形,加强应急监测实操实训。
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大练兵活动。努力把监测大练兵办成普遍参与、导向鲜明、务实管用的监测能力提升金字招牌,丰富应急监测模块内容,突出应急要求,贴近应急情境,优化考核形式,凸显练兵实效,为环境应急处置提供强大支持。
加大以战代训工作力度。按照各地轮换和强弱搭配的思路,有计划地安排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地以外的队伍参与实战应急,由上级生态环境部门做好统筹。在环境应急实战环境下,让参与队伍熟悉实际流程,感受实战氛围,积累应急经验,提高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