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据媒体报道,江苏省苏州市为筑牢太浦河水环境保护防线,利用无人机搭载数智化监测装备,凭借变焦成像、热成像与AI识别技术,将巡检数据实时上传至“太浦河云管家”系统。经AI算法自动研判生成问题工单,再经人工复核后精准派发至责任部门,最终形成“低空巡航—问题识别—任务分派—快速处置”的闭环管理流程。这一实践不仅显著提升了太浦河环境监管效率,更为流域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全新范本。
相较于传统监测监管手段,无人机具备全维度突破局限的独特优势,在灵活性、高效性与经济性上表现突出。随着生态环境管理精准化智能化需求持续提升,以及规范涉企检查、深化非现场执法的要求日益严格,进一步加快无人机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拓展,扩大应用覆盖面,已成为亟待推进的重要课题。
无人机辅助环境执法的应用场景
此前,苏州市生态环境部门积极探索无人机应用,已出台《无人机辅助环境执法应用场景指导手册》,梳理了20余个典型应用场景,这些场景可集中归结为三大领域。
在污染防治领域,无人机是实现精准治污的重要抓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无人机可搭载高清摄像头、多光谱仪、气体传感器等设备,完成“空中采样—实时传输—自动分析”的一体化作业,对工业企业厂界、高架源、秸秆焚烧等场景进行常态化巡查,为污染溯源与减排管控提供精准数据支撑。水污染防治工作中,通过预设航线对水体进行巡航,能够快速锁定非法排污口、河面漂浮物等,同时搭载水质采样器实现定点采样,有效规避传统船舶采样受航道影响的弊端。在打击固体废物非法倾倒方面,无人机可深入徒步难以抵达的区域,精准排查倾倒物质种类与影响范围,提升监管效率。
在生态保护领域,无人机是落实动态监管的重要工具。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通过定期航拍可实时掌握核心区、缓冲区的人类活动动态,及时发现非法砍伐、违规建设等行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搭载红外相机的无人机可以监测野生动物活动,结合AI识别技术实现种群数量自动统计,为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湿地生态管理中,依托无人机获取的高分辨率影像,可测算湿地面积变化、植被覆盖率等指标,为湿地生态保护提供直观可靠的数据支撑。
在应急处置领域,无人机是实现快速响应的重要依托。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无人机可近距离抵近现场,第一时间传回影像数据,帮助指挥员掌握事故现场情况。针对大江大河的污染事故,无人机搭载水质反演设备,能实时监测污染团的波及范围与扩散方向,为应急处置决策提供关键信息。在辐射事故处置中,无人机搭载专业寻源装备开展排查,相较于常规人工寻源,不仅能保障人员安全,还能大幅提升搜寻作业的范围和效率。
无人机在生态环境领域应用的制约因素
尽管无人机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从实践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导致其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认知层面存在偏差。部分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对无人机的技术优势与应用价值认知不足,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辅助工具。部分基层工作人员觉得操作复杂,存在不愿用不敢用的消极心态,制约了无人机的广泛应用。
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系统内具备专业操作能力的无人机飞手数量有限,而且缺乏“无人机操作+环境监测”的复合型人才。现有飞手多为内部人员兼职,在复杂环境飞行、数据处理与价值转化等方面能力欠缺,难以充分发挥无人机的技术效能。
设备配备不够均衡。无人机设备配置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部分县级生态环境部门尚未配备无人机,即便配备,也多为消费级产品,无法满足大气成分分析、水质参数监测等专业需求,技术性能难以匹配实际环境监管场景。
数据共享应用不畅。无人机监测数据与现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衔接不足,尚未纳入统一的环境监测平台。这导致无人机数据无法与地面监测站数据形成互补,难以发挥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的优势。
推动无人机在生态环境监管中应用的建议
针对上述短板,笔者建议,要从认知、人才、设备、机制四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全链条保障、全方位推进”的无人机应用体系,推动无人机在生态环境监管中发挥更大作用。
深化认知转变,提升应用重视程度。通过组织技术研讨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推广无人机应用的典型案例,让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直观感受无人机技术优势与应用价值。同时,加快完善制度保障,明确无人机监测数据的法律效力,研究出台《无人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应用管理办法》,将符合技术标准的无人机监测数据纳入生态环境执法证据链,为基层应用提供制度支撑。此外,将无人机应用纳入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对应用成效突出的地区和个人予以表彰,营造“主动用、善于用”的良好氛围。
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专业化队伍。构建分层分类的培养体系,根据岗位需求开展“飞手操作培训+数据分析培训+综合管理培训”,重点培养具备AI算法应用、大数据分析能力的生态环境执法飞手。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与开设无人机应用、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合作,设立“生态环境无人机应用”定向培养班,既提升现有人员的实操与应急处置能力,也为基层输送复合型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无人机操作技能纳入相关人员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的参考指标体系,激发学习与应用的内生动力。
强化设备保障,补齐基层能力短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中央+地方”联动的设备采购机制,重点支持县级生态环境部门配备续航时间长、可搭载多类型传感器的专业级无人机。鼓励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备租赁等方式,减轻基层财政采购压力。此外,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制定差异化设备配置标准,山区优先配备长续航无人机,流域地区重点配置水质监测无人机。同时为无人机同步配备灵嗅、红外热成像仪等设备,确保其功能充分发挥。
健全协同机制,畅通应用保障渠道。加快构建数据共享体系,将无人机监测数据纳入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实现与自动监测站、卫星遥感数据的融合分析。制定统一的数据共享标准,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分析的规范,确保数据可追溯可共享。此外,加强跨部门协作,与林草、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建立无人机应用协同机制,在跨区域、跨领域的生态环境管理任务中统筹调度资源,避免重复投入,提升设备利用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生态环境局